毛主席弘扬中华民精神之三: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坚韧性

毛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里所谓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那种不惧任何艰难困阻而始终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民族品格。在毛主席看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了这种精神,那么任何困难、任何敌人都终将被我们所战胜。毛主席在长期政治生涯中,总是经常教育党和人民,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像愚公移山那样,朝着既定奋斗目标,“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他还充满豪情地把“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看作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人生乐事。正因其如此,每逢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严重困难和挫折时,毛主席都能以一种笑对苍天、矢志不移的气概坦然处之,号召人民要以钢铁般的意志,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直至胜利的彼岸。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坚定全国人民坚持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毛主席曾如此教育人民:“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因此,“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又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扶持国民党政权打内战失败的美帝国主义很可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种种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时,毛主席一方面教育即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要有充分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指出:“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另一方面,毛主席更以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言向世人宣示:“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再如:在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提出“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思想,鼓舞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的英雄气概战胜了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对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与人民同甘共苦,带头节衣缩食,并写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诗句,激励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毛主席所倡导和践行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更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在开发大庆油田的大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们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在红旗渠建设中,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人工天河”;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突破重重技术难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这些都是毛主席所倡导的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

毛主席深刻指出:“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他始终坚信,只要保持“愚公移山”的毅力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危难中奋起,在一次次挫折中前进,最终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毛主席所弘扬的这种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仍然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精神品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艰难困苦   不屈不挠   中华   精神   弘扬   困难   目的   愚公移山   艰难险阻   挫折   红旗渠   帝国主义   牺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