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妥协,俄要求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扣押中企50亿何时归还?

印度总理莫迪的一个选择,让外界看清了大国博弈中的现实与矛盾。

一向强调“印度优先”的莫迪,还是松了口,同意让印度石油公司等企业用人民币支付俄油货款,甚至把资金通道搭在了中国银行系统上。

可就在这份“妥协”背后,另一幕景象却显得格外刺眼。

2022年被印度执法局冻结的中企50亿人民币,至今仍躺在印度的银行账户里。

这笔冻结三年的50亿,要等到何时才能真正归还?

俄印石油交易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石油因西方制裁被迫降价出售,印度迅速嗅到了商机。

这个原本对俄油采购量寥寥的国家,短短三年间就跃升为俄罗斯海运原油的第二大客户,仅次于中国。

到2025年上半年,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稳定在175万到180万桶,占全国总进口量的35%到40%,每桶价格比国际市场价便宜8到10美元。

廉价原油成了印度经济的“香饽饽”。

国内炼油厂开足马力加工,再将汽油、柴油转手卖给制裁俄罗斯的欧洲国家,三年时间里靠这笔差价就赚了170亿美元。

仅2025财年第一季度的能源贸易额就达到250亿美元,但生意越做越大,支付问题却成了绕不开的坎。

最初,俄印双方用阿联酋迪拉姆结算,勉强绕开了美元体系。

可这种平衡在2025年8月被打破,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威胁三周后对印度进口的俄油加工产品加征25%的关税,直接掐住了印度的转售利润链条。

更让俄罗斯头疼的是印度力推的“石油卢比”机制,俄罗斯手里很快攒下几十亿卢比,却发现这钱根本花不出去。

卢比不是国际硬通货,对美元贬值已超过15%,更关键的是印度生产不了俄罗斯急需的机器设备等物资。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抱怨,这些卢比就像烫手山芋,只能眼睁睁看着缩水。

从2025年5月开始,两国谈判陷入僵局,到7月底,印度国有炼油厂干脆暂停新订单,生怕钱付不出去,油船飘在海上成了“冤大头”。

就在这时,人民币成了破局的关键。

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早已成熟,俄罗斯外贸里人民币占比已达42%,能直接兑换卢布,省去二次汇兑的损耗和时间成本。

2025年中期,印度最大的国有炼油企业印度石油公司率先试水,用人民币支付俄油货款。

首批合同在8月敲定,资金通过中国银行系统顺畅流转,俄罗斯收到钱后就能在上海或香港自由兑换,采购所需物资。

这种模式很快铺开,人民币在俄印能源贸易中的结算比例从年初的微不足道,迅速攀升到12%左右。

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中俄印三方的这一合作,为建立新的多极金融秩序铺平了道路,也让美元主导的贸易体系出现了微妙松动。

对印度来说,这是不折不扣的务实选择,既保住了廉价能源,又绕开了美国制裁,还能用“国家主权决策”的理由强硬回应外界指责。

印度的“双面战略”

俄印石油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看似是印度基于利益的理性抉择,却在对待中国企业的问题上,暴露了其经济战略的严重割裂。

当能源安全与短期利益挂钩时,印度能坦然借用中国的金融体系,可当中国企业在其市场占据优势时,它却挥起了监管与司法的大棒。

印度对俄油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其原油进口依赖度高达80%,而俄油的低价优势无可替代。

仅靠转售俄油加工品,印度就能获得巨额收益,这些钱直接关系到国内油价稳定和民生福祉。

2025年大选后,莫迪政府把稳定经济当作头等大事,而低价俄油正是其中的关键筹码。

为了保住这一筹码,印度不仅接受人民币结算,还主动拉近与中国的金融联系,毕竟俄印交易的顺畅进行,离不开中国稳定的人民币体系和高效的银行网络。

但这份“务实”在面对中国科技企业时彻底消失。

2022年4月,印度执法局突然突袭小米印度总部,以涉嫌通过伪造“版税”名义向境外转移资金为由,冻结了其账户中的555.1亿卢比,折合人民币近50亿。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几乎相当于小米当年全球净利润的57%。

小米多次提交证据证明支付合法合规,却始终无法撼动印度的司法裁决。

2024年,小米曾尝试谈判和解,希望能先释放约4704亿卢比资金,可最终无果。

2025年9月22日,德里法院再次驳回小米的上诉,这笔钱已经在印度银行里躺了三年多,纹丝不动。

不止小米,印度对vivo等其他在印中国手机厂商,还提出了三大堪称“霸王条款”的要求。

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等关键高管必须换成印度人,手机零部件生产订单要转交印度本土公司,出口业务得交给印度经销商网络负责。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根本不是正常的商业监管,而是想让中企出钱出技术打开市场后,印度再直接“鸠占鹊巢”。

那笔被冻结的五十亿人民币,如今成了衡量印度营商环境的一把标尺。

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印度短期利益至上的战略短视,而这种短视正在让印度一步步自食恶果。

五十亿冻结资金

对小米来说,这笔钱的冻结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战略决策。

继续加大在印度的投入,怕重蹈覆辙再遭“收割”,可如果保守观望,又会错失这个庞大的市场。

这种两难处境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把印度贴上了“外资坟场”的标签,纷纷用脚投票。

2025年,印度本土企业对外投资飙升至290亿美元,外资撤资与利润汇出规模也大幅攀升,双重流出导致外资净流入几近归零。

反观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2024年分别吸引外商投资382.3亿美元和553亿美元,保持了稳定增长。

关键差距就在制度环境上,越南在“经济自由度指数”上得分更高,企业注册、合同执行等流程更规范。

而印度的法律裁决拖沓、政策不确定性强,这些都让资本望而却步。

资本可以接受市场风险,却绝不能容忍制度性的“明抢”。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在摧毁外资信心,一边又高度依赖全球化体系。

俄印石油贸易用人民币结算,本质上是借了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光,而中国又是印度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经济互补性极强。

可印度的做法正在消耗这种合作基础,一旦中印关系受到影响,人民币结算的顺畅性、甚至俄油采购的稳定性都可能生变。

印度的能源安全本身就暗藏风险,2025年以来,亚洲市场油价波动明显,印度进口成本已经开始上升。

如果美国真的落实25%的关税,印度只能转向中东国家补货,而中东原油没有折扣,成本会大幅增加。

这种情况下,印度更需要稳定的外部合作环境,可它对中企的打压,无疑是在给自己的能源安全埋雷。


结语

印度用人民币买俄油时的务实,与扣押中国企业五十亿资金时的强硬,终究是一对无法兼容的矛盾。

在全球化的棋局中,短期的利益算计或许能让它尝到甜头,但长期来看,它失去的是更宝贵的东西。

资本可以短期投机,却不会长期扎根在一个缺乏规则的市场,大国可以短期妥协,却不会永远容忍双重标准的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财经   人民币   石油   印度   俄罗斯   小米   中国   美元   原油   资金   稳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