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五星红旗首次在香港升起。那一夜,全中国都在欢呼。而在台湾,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独自坐在书房中,眼睛湿润。他不是别人,正是以敢言著称的历史学者李敖。
他并不是因为激动得热泪盈眶,而是对历史的复杂情绪终于在这一刻集中爆发。在那本翻到泛黄的《南京条约》原文上,他用手指反复摩挲着几个字——“永久割让香港岛”——这几个字,就像一根刺,扎进了他心里六十多年。
一个岛,曾被永久割走,却又原封不动归来。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英国一向强硬,为何甘愿退出?
李敖研究历史多年,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了如指掌。他早就知道,香港并不是简单的租借。很多人以为香港是租出去的,租期一到就自然归还,可事实并非如此。
《南京条约》里清清楚楚地写着:香港岛“永远让与大不列颠”。这不是临时借地,更不是友情租用,而是写进条约、盖章生效的主权让渡。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英舰“汗华号”上签下这份条约,割地赔款,香港从那一刻起,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李敖说,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自己气到拍桌子。他觉得这哪是谈判,分明是抢劫。清政府的软弱、英国人的强硬,让香港变成了列强嘴里的肥肉。
李敖
从香港岛,到九龙半岛,再到新界,英国一步步扩张。1860年,北京条约中,九龙也被“永远割让”。到了1898年,英国又趁火打劫,把新界和200多个岛屿租借99年。这个时候的香港,已经分成了三块:两块永久割让,一块租借。
英国人管得顺手,自然不愿意放手,尤其是在香港成了亚洲金融中心之后,更是将这里视为“日不落帝国”最后的面子。可李敖一直记得那份条文上写着的“永久”两个字,他一度认为,这块地再也回不来了。
1979年,中英开始接触。香港总督麦理浩率先访华,试探中方态度。出人意料的是,中国态度坚定,表示香港必须整体收回,不能只拿新界。
麦理浩
英国人开始翻旧账,拿出当年的条约,想以“永久割让”为依据保住香港岛和九龙。但中方直接表示,所有不平等条约一概不承认。
这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清政府了。虽然当时的GDP还远低于英国,但中国的底气已经不一样: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深圳拔地而起,南方沿海的经济活力正在迅速积累。李敖在台湾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他清楚,这一次中国是真的硬气了。
1982年,撒切尔夫人带着强硬姿态来到北京。她以为凭借刚刚赢得马岛战争的余威,可以在谈判桌上占上风。她提出一个方案:中国拥有主权,但英国继续管理。
撒切尔夫人
中方明确拒绝,强调“主权问题没得谈”。那一刻,英国人意识到,面对的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是一个敢于说“不”的新中国。撒切尔夫人离开人民大会堂时,在台阶上摔了一跤。这不是偶然,而是一次历史的隐喻: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彻底失去了掌控权。
接下来的两年,中英进行22轮谈判。英国一再强调条约有效性,中方始终坚持主权完整不可分割。中英联合声明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签署,确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整个香港地区。
李敖看着签署画面,眼里闪着光,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交接,而是百年屈辱的翻篇。回归前夕,英国媒体不断炒作香港未来的不确定性,试图制造恐慌。香港市民中也有人担心,是否会影响生活方式。英方更是安排了盛大的告别仪式,彭定康演讲时几次哽咽,查尔斯王子神情沉重。
彭定康
可当1997年7月1日凌晨零点,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时,所有的噪音都沉寂了。李敖坐在电视机前,眼眶湿润。他曾说,这一幕,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不是为英国人感慨,而是为中国人感动。他知道,这一次中国没有开一枪,没有发一炮,就通过外交谈判,收回了曾经“永久割让”的土地。
这是用实力换回来的尊严,不是乞讨来的恩赐。李敖对历史极为敏感,对近代中国更是耿耿于怀。他曾在书中写道,过去的中国人太软弱,签下的条约就像一把把锈刀,一刀刀割着国土。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强大到足以让对手收回曾经的傲慢。
南京条约
李敖曾批评国民党,也不吝批评共产党,但他从不避讳承认中国的崛起。在他看来,香港回归是民族精神的一次重塑,是国力对历史的反击。他曾说,如果连“永久割让”的土地都能收回来,那中国人就真的站起来了。
历史从不轻易和解,尤其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李敖的泪水,是对曾经耻辱的哀伤,也是对现实逆转的敬佩。他不是为某个政党哭,而是为整个民族的翻身欢喜。
他在台湾坚持统一立场,反对“台独”,始终认为中国必须完整。香港的顺利回归,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香港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当年那场谈判的胜利。从金融、贸易到科技、航运,香港依旧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一国两制”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化。而这背后,是中国的实力在托底。
李敖曾说,历史的账不能忘,未来的路更要走稳。他希望每一代人都知道,香港不是自动归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埋头苦干、厚积薄发,用实力争回来的。
他在2005年第一次踏上大陆演讲时,曾站在北京大学讲台上,语气坚定地说:历史不能忘,哪怕只是一块岛。如今香港早已融入国家发展整体格局,香港机场、港口、证交所依旧繁忙,各类国际会议和合作不断展开。
这片被“永久割让”的土地,如今在五星红旗下,继续焕发活力。李敖在2018年离世,终究没能看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刻。但他留下的那滴泪,那份感慨,依旧提醒着所有中国人:尊严不是靠施舍,而是靠实力换来的。
哪怕条约上写着“永久”,只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实力,就能把失去的重新拿回来。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回放,而是今天能否挺起腰杆的底气。李敖的泪水,不是脆弱,而是见证。他用一个学者的敏锐,告诉我们:只有强大,才有资格把“永久”变成“回归”。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