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的举办,崆峒古镇街头巷尾的滚烫锅气与烟火市集声,蒸腾着醇厚的西部风味。在美食街区,平凉各县市区的特色面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厨师们将寻常面粉点化为令人叹服的舌尖绝艺,其背后蕴藏着西北独特风味与匠心。
在平凉各大饸饹面摊位前,远远闻到酸汤的浓郁之味,食客们端着碗,拿起筷子,迎着热汤的蒸汽,在氤氲萦绕中挑起一筷子面,挂着红油的臊子顺着面条缓缓滑落,再就上一口凉菜,一个“爽”字了得。
而平凉饸饹面首屈一指的要数白水饸饹面。白水饸饹面臊子味鲜、酸汤味浓、面条劲道,大家吃后赞不绝口。记者看到厨师从锅里捞出煮好的面条,撒一把香菜、豆腐、莲花白,挖一勺肉臊子,再浇两勺用陈醋、葱花、辣椒面炝锅后的酸汤,一碗热腾腾的饸饹面就端到客人面前。正在调汤的白水香鑫鑫饸饹面老板赵志强说,“从我爷爷开始家里就做饸饹面,小时候是木制饸饹床子,利用杠杆的原理压起面来咯吱咯吱响,现在工艺改进大家都用了更便捷的机器饸饹床子,但制作工艺没有变,只要和好面,调好汤,燷炒好臊子,味道依然香。”
白水饸饹面吃的是“压”出来的“劲道爽滑”,与饸饹面不同的是,灵台手工面吃的是“擀”出来的“柔中带韧”。
灵台手工面灵魂在于“手工”二字,并以“细、香、柔、长”著称。从“和面”“醒面”“揉面”“擀面”“切面”开始,每一道工序都和其他面条制作方式有所不同。相传周文王伐密凯旋筑台祭天,东海龙王途经大喜,口水流下即成“达溪河”龙须浸入河水变成面条,万民食用共享太平,由此演变为灵台手工面,俗称“涎水面”“龙须面”。
灵台手工面操作间里师傅们擀面、调汤、捞面一气呵成,那细面入锅后来回打转,真应了那句“下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一条线”的话。“我18岁就开始学擀面,每个步骤都烂熟于心,灵台手工面除了面的细,还有汤的酸、肉臊子的汪、配菜的全。”做灵台手工面30年的蒋君芳告诉记者,灵台手工面的配菜有豆腐、黄花菜、胡萝卜、香菜、鸡蛋花。其中,鸡蛋花算一个特色,他们将鸡蛋先蒸成鸡蛋饼,再切成薄薄的菱形块备用,这样丰富了配菜,也品尝到鸡蛋不同的口感。
来自兰州的张琼正在品尝手工面,她说:“咱们西北人就爱这一口面,刚刚和家人品尝了饸饹面味道果然不错,虽然都是酸汤为主,但从工艺、口感、配菜上讲都不相同,各有千秋。”
就在手工面摊的袅袅热气旁,一口大锅正烈火烹油。师傅手持长筷,将面团包好馅后压扁放入热油中反复煎炸,游客争先恐后品尝地道的“灵台油糕”。拐角旁寨河回族乡的馓子、油香、麻花、焦果子也纷纷上桌,口味有咸甜之分,满足大家不同需求。
西北人除了爱吃面,馍也必不可少。
灵台手工面摊位对面就是有名的“泾川罐罐蒸馍”,罐罐蒸馍表皮光洁如细瓷,掰开带着淡淡麦香,因其上大下小,形如小罐,故得此名。此摊位前游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采用了最原始的石磨磨出的面,没添加任何东西,所以麦香味浓,和面时要反复揉搓,再进行1个多小时的醒面,最后把面揉成一个一个的小圆团,将圆团四周压成小罐模样,起锅开蒸。”泾川罐罐蒸馍的制作人于秀玲说,泾川罐罐蒸馍皮薄层多,硬而有韧,凉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贮。
边走边吃的闫国军告诉记者,自己20年前去泾川出差吃过一次,感觉泾川的馍馍质地细腻、麦香味浓郁,长期存放还不馊,这次来古镇刚好碰见有卖泾川罐罐蒸馍的,他便买了一袋。
平凉人对麦粉的驾驭,远不止于汤面和馍这两种姿态。炒面、烩面、浆水面、生汆面,油糕、馓子、油果子……每一种面食都展现其百变的一面,是掌中流转的乾坤,是千年崆峒沉淀在烟火日常里的智慧,让前来参加武术大会的游客深刻感受到平凉深厚的饮食文化。
【来源:灵台发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