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体重值出炉!60岁后,把体重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有助健康

早晨6点,公园里步伐稳健的大妈张阿姨,一边和老姐妹们扭着秧歌,一边感叹:“哎呀,听说最近专家又说了,咱们这年纪,体重还真不能想多重就多重,太瘦太胖都不行!”

队友王叔也赶紧插话:“你别不信,隔壁老孙体重胖到180斤了,前段时间刚体检查出高血压,还得天天吃药。你说,到底60岁以后,体重维持多少合适?光靠裤腰带松紧能当标准吗?”

你是不是也曾经好奇,年过六旬,到底什么体重才算健康?有人说瘦一点灵活,有人觉得胖点儿有福气;真相究竟如何,其中门道,可大有学问。

今晨协和医院权威发布最新推荐,最佳体重范围首次明确,尤其是其中一个细节,很多人一直都忽视了。这个结论,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到底多少斤,才是更长寿的“金标准”?

随着岁月流转,60岁后的身体发生着悄然变化。很多老年朋友发现,身边患“三高”的人渐多,骨关节、免疫系统也和年轻时大不一样。

有人控制饮食努力减肥,也有人追求“有福体型”,到底怎样的体重才最有助于年老后的健康?其实权威医学共识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一项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联合多中心回顾的4.5万例中老年人健康随访发现,60岁及以上人群,维持BMI在24到27.9之间,死亡率、慢病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偏瘦或肥胖的群体。

这不是空穴来风。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特别强调,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减慢,肌肉流失,单纯追求“瘦”反而容易增加跌倒、骨质疏松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而体重过重,则会额外增加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及多种肿瘤风险。

其实,BMI并不是唯一参考指标。有研究指出,同样体重下,腰围、脂肪分布也是决定慢病风险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项队列研究发现,腰围超标的人,即使BMI正常,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会提升12.6%。所以,不仅要“关注数字”,更要注重健康生活习惯带来的“质量”。

那么,如果坚持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60岁后身体能带来哪些具体变化?

一起看权威研究总结的三大好处:

慢性病风险下降,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权威数据显示,将BMI维持在24到27.9,血压异常、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发病率将下降约17%。南京大学医学院的一项随访报告显示,这一组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低于BMI≥28的同龄人。

免疫力提升,感染与住院风险降低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彼得·多尔蒂团队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群在健康体重范围内,T细胞免疫功能更强,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住院发生率降低约13.8%

肌少症、骨折等意外风险减少

体重过低的老年人容易出现“肌少症”,稍一摔倒就骨折,而体重过重的人活动能力受限,生活自理性变差。权威数据显示,理想体重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平均高出超重者2.1分

身材管理看似是一道“数字题”,本质却是门系统的健康学问。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科学维持60岁后理想体重?以下三点建议值得牢记:

管住嘴

不追求“饱腹感”,三餐七八分饱即可。多选高蛋白、低脂、多蔬菜的膳食。优质蛋白可来自鱼肉、豆制品,粗细搭配,远离高热量、高盐、高糖食品。研究显示,适度增加膳食蛋白,能明显减少中老年人肌肉流失率

迈开腿

运动是“逆龄”的“利器”。适度快走、游泳、太极、广场舞等,每天保证30到40分钟有氧运动。不求剧烈,持之以恒。运动能有效提升基础代谢,帮助燃烧多余脂肪,改善血糖和心肺功能。

量体温,记体重,查腰围

每月记录体重和腰围,关注变化。若BMI连续一个月高于28,建议及时咨询专业营养师或医生寻求指导。很多人忽视了腰围,建议男士≤90厘米,女士≤85厘米。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10期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重管理指南(2023)》

《中国成人体格测量与BMI参考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养生   体重   范围内   健康   腰围   风险   权威   发生率   高血压   基础代谢   老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