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刘晨茵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8月6日在北京公布了2025年获奖名单。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因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据悉,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生命科学奖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上世纪七十年代,John Ostrom重新复活该假说,并提出鸟类源自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上世纪九十年代,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联系,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季强,1951年出生于中国江苏,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
徐星,1969年生于中国新疆,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学位。
周忠和,1965年生于中国江苏,1999年获得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
物质科学奖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贡献。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Weyl半金属等。与此同时,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方忠,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 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戴希,1971年生于中国浙江,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丁洪,1968年生于中国湖南, 1995年在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有发明和引领的贡献。
卢志远博士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包括高密度每单元4比特NVM存储、微缩至深度纳米的BE-SONOS器件、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具备片上自修复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储,以及先进的三维NOR闪存技术。基于这些关键发明,卢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并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未来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卢志远,195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市,197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