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与中国足协的5年7500万元赞助合作因舆论风波暂停,事件背后交织着足球生态、商业竞争与网络舆论的复杂博弈。
事件脉络:从签约到暂停
1. 合作官宣:2025年7月18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显示,比亚迪正式成为“中国之队”官方合作伙伴,计划每年提供1500万元赞助,重点支持国字号队伍的“留洋计划”,帮助年轻球员赴海外培养。这一合作由中国足协主席宋凯亲自推动,旨在为青训注入资金。
2. 舆论反转:仅4天后,媒体人董路于7月22日透露,比亚迪因“大量球迷抵制”被迫暂停合作。抵制的导火索是网络上突然爆发的“抵制国足赞助商”声浪,部分球迷认为国足成绩低迷不配获得企业支持,甚至威胁“谁赞助国足就不买谁的车”。
3. 深层动因:董路及多位行业人士指出,此次抵制并非单纯球迷自发行为,而是有车企竞争对手雇佣水军煽动,利用公众对国足的不满情绪转移矛盾,试图通过舆论打击比亚迪品牌。比亚迪的赞助金额(5年7500万元)仅为中国之队历史报价的一半,却因国足成绩问题成为“众矢之的”。
争议焦点:谁在“杀死”中国足球?
1. 国足商业价值萎缩:近年来,国足战绩持续低迷(如0-1负印尼无缘世界杯、东亚杯0-3不敌韩国),导致赞助商大量流失。2018年世界杯周期尚有19家赞助商,2025年仅剩耐克、中国平安、蒙牛、怡宝4家核心赞助商,且多家明确不再续约。比亚迪的赞助本被视为“雪中送炭”,却因舆论压力夭折。
2. 车企恶性竞争的缩影: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背景下,部分车企通过“黑公关”攻击对手已非孤例。2025年6月,比亚迪曾公开指责河北某车企恶意举报“常压油箱”问题;更早前,蔚来、理想等品牌也遭遇过类似网络舆论攻击。此次事件中,竞争对手可能利用国足的负面形象,将比亚迪与“失败”强行捆绑,试图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3. 球迷情绪的双刃剑:部分球迷将对国足的失望转化为对赞助商的攻击,甚至扩大到蒙牛、怡宝等其他品牌。这种情绪化宣泄虽可理解,却忽略了比亚迪赞助的核心用途——70%资金用于青训和留洋计划,而非直接支持成年队。董路痛批:“抵制的结果是中国足球的未来被断送”。
影响与反思:青训困境与舆论治理
1. 留洋计划受阻:比亚迪的赞助暂停直接冲击国字号队伍的海外培养计划。原本计划通过“留洋基站”模式(如卡塔尔收购比利时欧本俱乐部、沙特在西班牙建立萨洛基地)输送年轻球员的方案,因资金缺口可能搁浅。这对本就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足球青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2. 商业合作的信任危机:此次事件可能导致更多企业对赞助国足望而却步。目前,中国平安、耐克等赞助商已明确不再续约,若其他企业因舆论风险撤离,国足的商业生态将进一步恶化。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指出:“足球发展需要资金,若每次赞助都引发抵制,最终受害的仍是这项运动本身”。
3. 网络黑公关的法律边界:《法治日报》等媒体多次呼吁打击网络黑公关,但当前法律对“水军”和幕后操作者的追责仍存在难度。例如,蔚来曾通过法律手段追责恶意攻击其信息系统的人员,但类似案件取证困难,往往难以彻底遏制此类行为。
现状与前瞻
1. 国足赞助商现状:截至2025年7月,中国之队仅剩耐克(合同2025年底到期)、中国平安(不再续约)、蒙牛(部分资源转向女足)、怡宝(面临消费者抵制)4家核心赞助商,商业价值已跌至历史低点。
2. 比亚迪的潜在应对:尽管尚未发布官方声明,但比亚迪此前处理“常压油箱”争议时曾强调“以技术对抗舆论”,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能通过法律手段厘清此次事件的幕后黑手,或可挽回部分品牌声誉。
3. 中国足球的破局之路:有观点认为,足协需加强舆情管理,清晰传达赞助资金用途,避免公众误解;同时,应借鉴日本、卡塔尔的“双边渠道”模式,建立稳定的青训留洋体系,减少对单一企业赞助的依赖。
此次事件折射出中国足球商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公众对成绩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企业逐利与社会责任的冲突、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与监管滞后。若无法妥善化解这些矛盾,类似“赞助-抵制-撤资”的循环或将继续上演,最终受害的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
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更多文章请进入下方按钮“往期文章”或“分类阅读”页面进行点击阅读。
加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