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肥,失败的人多,成功的人少!
为什么?
也许不是你没定力,而只是因为方法没对。
本期,我们邀请曾晓林医生为大家分享一下她对肥胖的治疗心得。
01
肥胖问题,根在体质
在现代医学中,肥胖通常以体重指数(BMI) 为判断标准: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具体计算方法为:
BMI=体重(kg)÷身高(m)2。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体重稍偏高,但看起来却并不肥胖。因此临床上,我们不仅关心体重,还经常结合腰围、腹围、臀围、脂肪厚度、体脂率等指标来衡量肥胖程度。

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骨关节病变的风险,甚至影响内分泌(如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呼吸功能(如睡眠呼吸暂停)。
从中医角度看,肥胖多伴随“痰湿内盛”,痰湿阻滞经脉则气血运行不畅,易出现头晕头重、肢体沉重;阻滞脏腑则脾胃功能进一步减弱,形成“痰湿→脾虚→更痰湿”的恶性循环,长期以往还会累及其它脏腑,导致“虚实夹杂”的复杂体质。
02
肥胖分虚实,调理有分别
中医认为,肥胖的成因有“虚”“实”之别,调理方法要有针对性,盲目节食或运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实证肥胖
实证肥胖常见于饮食不节(喜食油炸、甜腻)、久坐少动的青壮年,此类人群通常体型壮实、精力旺盛。
【典型表现】:腹部紧实、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苔厚腻等。
【调理原则】:以“减少痰湿生成、加速代谢排出”为主。饮食方面,控制高油、高糖、高脂食物(如炸鸡、蛋糕、肥肉),增加膳食纤维(芹菜、冬瓜、燕麦)和清淡杂粮(糙米、玉米),减少“痰湿源头”。
【运动建议】:任何运动都有助于此类人群减肥,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坚持的即可。推荐爬楼梯,注意姿势,慢慢爬,之后乘坐电梯下楼,循环往复,达到中高等强度。此类人群做好这2点,大多数能瘦下来。
虚证肥胖
虚证肥胖常见于产后宝妈、中年女性等,此类人群长期疲劳,体质虚弱,多因气血耗伤、脾胃运化无力,导致能量代谢效率下降——并非“吃太多”,而是“身体没力气消耗”。
【典型表现】:体型虚浮、肌肉松软、易疲劳、大便溏薄或粘腻。
【调理原则】:调理以“补气血、强脾胃”为核心,遵循“睡眠→饮食→运动”的顺序,切忌盲目节食或过度运动。
首先,优先保证睡眠。睡眠是气血的天然“补充剂”。产后宝妈因频繁夜醒、中年女性因多思焦虑、生活压力失眠,均会导致气血耗伤,进一步削弱脏腑功能。尽量于23点前入睡,睡前可用热水泡脚,避免刷手机(蓝光影响褪黑素分泌,长期以往会使睡眠质量越来越差),通过规律作息让气血慢慢补回来。
其次,调整饮食习惯。好好吃饭、吃好饭(约七分饱),而非不吃主食或节食。

【饮食建议】:
●虚证人群的饮食需符合调养脾胃的原则。比例方面,主食:素:荤≈5:3:2,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数字,但不能颠倒。
●可以多吃粗粮,但精细主食也要有。不吃主食可导致脱发、焦虑、月经过少、闭经等疾病。
●口味方面,不吃重口味食物(即太辣、太甜、太咸、太油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
●南方人群少喝牛奶酸奶,奶类性质偏滋腻;南方气候潮湿,脾虚者食用后易腹胀、便溏,痰湿更不易排出。
●水果要吃应季的,无须天天吃,在确保正餐的前提下可以少量吃。
做好了以上两点,最后才是适度运动。
▲注意:虚证人群气血不足,剧烈运动易“耗气伤血”,反而加重疲劳。运动需循序渐进,以“做完精神舒畅、不乏力”为标准。
初期可以选择八段锦,动作柔和,如“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运动完疲劳感会明显减轻。
待体力增强,可改为太极拳、快走等,避免过度消耗。气血充盈后,选择其它体育运动也可以。
03
中医多样化减肥疗法
中医治疗肥胖并非“单一减重”,而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代谢平衡”实现体重管理,常用疗法包括以下几类:
1. 针灸
疏通经络,调节代谢。针灸每周1-2次,每次30-60分钟,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穴位埋线
长效刺激,增加热量消耗。埋线即将可吸收的蛋白线埋入相关穴位,线体在缓慢吸收过程中持续刺激穴位。
其优势在于“持久刺激”,一次埋线可维持1-2周。须注意的是,术后12小时针口避免沾水;3天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线体移位;不吃辛辣煎炸、海鲜、牛羊肉等温热性、易诱发针口发炎的食物。
3. 中药调理
辨证开方,补虚泻实。中药可根据体质差异来配伍使用:
痰湿偏重者(腹胀、舌苔厚腻),常用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化痰祛湿;
胃火亢盛者(口干口苦、便秘),常用黄连上清丸清泻胃火;
脾虚乏力者(疲劳、便溏),常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中药调理需“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
4. 耳穴压豆
抑制食欲,调节内分泌。耳朵是“脏腑的缩影”,通过在耳穴的脾、胃、肾、神门、饥点等部位贴压王不留行籽,可调节脾胃功能、改善睡眠、抑制食欲、调节内分泌。
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1分钟,操作简便,适合居家辅助调理。
5. 拔罐
化痰祛湿。在腹部、背部等脂肪堆积部位采用闪罐或走罐法,可以疏通经络、化痰祛湿,加速局部气血循环与脂肪分解。
6. 艾灸
温阳健脾。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关元(培元固本)、气海(补气)、足三里(健脾) 等穴位,温补脾阳、促进气血生成,尤其适合怕冷、疲劳的肥胖人群。
减肥,无非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中医减肥的核心,是“让身体回归平衡”——实证者通过“减多余”排出痰湿;虚证者通过“补气血”恢复运化功能。我们采用埋线、针灸、中药、耳穴、拔罐、艾灸等疗法,结合睡眠、饮食、运动的科学调整,在体重下降、形体显瘦的同时,更改善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所以,健康减肥不等于“短期减重”,而是要实现“体重合理、体质强健”这一长远目标。
▼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