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我们“卧游”郑小谷故居

“今天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一道‘卧游’郑小谷故居,感受不一样的精彩。”5月19日下午,广西郑小谷文化研究会会员廖才兴应邀前往来宾市象州县初级中学,以《“卧游”郑小谷故居》为题,与学校244班的老师同学,一道分享郑小谷故居的深厚文化底蕴。

讲座现场。 通讯员 廖凤梅 摄

在经济不发达、囊中羞涩、交通也不便的时代,古人曾以坐在书斋中欣赏山水画、阅读记游文章,代替外出游览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并给这种游览起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叫“卧游”。就某种程度而言,读书治学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卧游”旅行,无论何时出发,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领略到“途中”的美景。

郑小谷(1801~1872年)原名存纻,字献甫,别字小谷,象州县白石村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清代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壮族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曾在广西、广东等地12家书院执教,桃李芬芳誉满神州,素有“两粤宗师”之称,著有经学、文学、诗歌等著作数百万字,著作等身,文与人齐,被誉为“岭南才子”。

郑小谷故居建于清代,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在其所撰的《郑氏家记·记家业·居庐》一文中,对自己的房屋作了详细记录:“正屋三间,西向”“楼前为亭曰西笑,所以蔽西晒也”“屋北右廊二座,南向”“旧只一进三间,今增后一进亦三间。中作过雨亭,后座题曰‘养余室’,居子妇于此,盖内室也”“屋南左廊二座,北向”“旧只一进,今增后一进,各三间。中作过雨亭,后座题曰‘补学轩’,会宾友如此,亦书室也”……

故居房屋结构布局讲究、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前后照应、对称美观,而且注重实用,设有养馀室、补学轩等功能性用房。

过去,由于世事沧桑和保护不善等因素,郑小谷故居损毁严重,除大门和正屋保存基本完好外,其余均荡然无存。近年来,地方政府多方筹集资金进行修缮,按照修旧如旧、新建和谐的原则,修复了二门、西笑亭、补学轩、养馀室以及祠堂等建筑。

郑小谷故居外观。 通讯员 区海平 摄

讲座中,廖才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与50多位老师同学,分享郑小谷故居比部第门联、正屋门联、有书带草堂等知识点,以及《西笑亭记》《补学轩记》《养余室记》等文章,帮助大家深入了解郑小谷故居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讲座中,廖才兴强调说,当下方兴未艾的研学旅游,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万种理之效。在计划到郑小谷故居研学之前,不妨先“卧游”一下,相当于课堂学习前的预习,效果应更佳。到其他研学点研学之前,亦应先“卧游”一下。

“有幸参加今天的讲座,让我更深刻了解研学的重要性。”在互动交流环节,学生谢美嘉说,“今后将更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班主任覃异田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学习借鉴郑小谷故居所蕴含的读书治学精神,以及教育教学思想,助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讯员 廖凤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标签:旅游   故居   中国旅游   象州县   正屋   讲座   通讯员   门联   经学   广西   后座   清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