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前,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邵飘萍,从未真正走远。今年10月21日,在邵飘萍的故乡金华,以他名字命名的教育基地正式落成。落叶归根之后,他的精神长存。
邵飘萍,作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一生都在践行何为“以笔为戎”,书写了一代“新闻全才”的传奇。他是一名充满战斗精神的新闻人,笔锋所及,既是社会痛点,也是探索民族救亡的号角。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路披荆斩棘的战斗中,邵飘萍最终找到了真理的明灯,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这位直到英勇就义都未公开身份的秘密党员,在舆论场上的战斗精神以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念。

邵飘萍教育基地
一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青年毛泽东参加邵飘萍的新闻学报告会,会上,毛泽东的观点得到邵飘萍的高度肯定,并被邀请到编辑部交流。邵飘萍对着编辑部墙上的“铁肩辣手”牌匾,发出了“要不惧生死,去唤醒民众”的心声。
这个场景高度概括了邵飘萍一生为之奋斗的信念。他的斗争,时常具有开创性。
有感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邵飘萍于1916年8月毅然创办了新闻编译社,并于32岁那年辞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一职,创立《京报》,发表了诸如《查办吴佩孚》《武人与政客》等文章,如匕首投枪般直刺反动军阀统治心脏,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他的不懈探索,大大改善了当时中国没有一处“全国人发表言论之机关”的舆论落后局面。
1923年二七惨案后,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活动陷入空前困难,在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时,邵飘萍却饱含热情,与中国共产党成员走得越来越近。并于1925年春天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秘密党员。
那时,各种思潮在中国社会交织、碰撞、传播,新旧交替之际首鼠两端者、随风摇摆者、左右横跳者大有人在。但邵飘萍在斗争的淬火中,找到了值得追寻一生的真理。他的笔从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而鸣,笔锋所向更加锐不可当。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邵飘萍全身心投入对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报道之中。据说,也就是这个时期,邵飘萍办的京报馆长期承担着为共产党组织印刷秘密文件的重任,为确保安全与隐蔽,他还特意在自办的印刷厂内设立了秘密印刷室。
在报纸上,他提笔直指反动统治的要害,为革命力量提供了积极的宣传动员,让军阀如坐针毡。此外,他顶着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各种压力,利用《京报》的影响力宣传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并在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等时间节点,大力推送马克思的生平和文章。

游客在参观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图源:新华社
二
冯玉祥曾赞誉邵飘萍:“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但邵飘萍在职业生涯中,逐步深刻地认识到,以笔为戎的事业需要的不只是能抵十万兵的笔。
从1919年冬到1920年秋,邵飘萍经过系统研究,撰写完成两部专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这两本书很快销售一空,并成为当时一些大学的教学参考书。
在北京大学、平民大学等学校任教的过程中,邵飘萍还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两部著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新闻界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他的教学强调知行合一,常组织学生外出调查实践,鼓励他们深入社会、为民众发声。
凭着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邵飘萍倡议并参与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和研究活动,并担任研究会导师,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骨干力量。
百年后再回首,我们不难发现,邵飘萍的斗争之道,既有笔墨之间的飞驰纵横,也有理念、精神的厚重传承。

《新闻学总论》(影印本) 图源:“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三
对于身处当下的我们,邵飘萍进行舆论斗争与追寻真理的探索,同样蕴含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在北大教授新闻学时,邵飘萍反复强调,记者须以“品性为第一要素”。这是他对新闻职业操守的坚持,更揭示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处哪个领域,人的内在品性始终是最核心的基石。正如邵飘萍本人,纵然历经三次被捕、几度流亡日本,其“新闻救国”的信念也从未动摇,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从未停止。回望那段历史,正是这种品格力量,铸就了“乱世之中,志于报业,飘萍无悔”的荡气回肠。在各自的岗位和追求中,始终将锤炼品格置于首位,这是我们立身立业的重要根基。
事实上,邵飘萍对真理的追求并非一蹴而就。他的新闻事业,起步于爱国救民的朴素情怀,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与现实的碰撞,在笔锋的争鸣中,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盏真理的明灯。与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先贤一样,他提着这盏明灯,并没有自鸣得意,也没有明哲保身,而是坚定行走在救国救民的征途中。邵飘萍的历程告诉我们,在追寻志向时,无论走得多远,都要谨记自己为何而出发。
在丰富的新闻实践中,邵飘萍凭借新闻采写技巧深入一线获取真相,又深谙传播规律,用犀利文风唤醒民众。邵飘萍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斗争更善于斗争。报人张季鸾对他的能力盛赞有加:“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这启发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淬炼出强大的新闻专业能力,守住舆论阵地,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今的时代洪流中,邵飘萍以笔为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慷慨就义的身影值得我们铭记,那一声“诸位免送”的豪迈,仍然会与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碰撞出灿烂火花。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