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给全世界写了一封信,承诺结束战争,但有两个前提条件

2025年9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发布了一封语气强硬的公开信,题为《致北约和全世界的声明》。

他提出两个条件:北约国家必须立刻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全球必须对中国商品征收50%至100%的惩罚性关税

他声称,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他才会推动对俄罗斯的“重大制裁”,进而“迅速结束俄乌冲突”。

这封信不是和平方案,更像是一份带有勒令性质的交易清单。不到两小时,欧洲股市跳水、国际油价飙升,中国迅速反击,全球地缘局势再次剧烈震荡。

这不是劝和,这是定价:特朗普式“和平”背后的算盘

别被“结束战争”的说辞迷惑。这封信的实质并不是停战倡议,而是特朗普以“国际和平”为包装,向全世界开出的一张账单。

他要欧洲立刻切断对俄能源依赖,要全球对中国制造施加极限压力,否则“别想让我出手干预俄乌战争”。这不是外交,这是公开做生意,还是带威胁的那种。

把战争与能源市场捆绑,把地缘安全与中美贸易挂钩,特朗普这封信的逻辑很简单:美国不再做“世界警察”,但可以当“世界拍卖师”——谁出得起代价,谁才能获得他的支持。

而他挑的时间点更是精心算计。俄军无人机擦过波兰边境、法国再爆骚乱、英国爆发反战游行、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外交机构,整个欧洲正处于高度紧张与分裂状态。

特朗普选在此时发出公开信,意在借盟友焦头烂额之际,反手向他们施压,把自己包装成唯一“能搞定普京的人”。

信中他还反复强调俄乌战争是“拜登和泽连斯基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表态并非脱责,而是立场宣示:他要与现任美国政府的外交路线彻底切割,重新主导美国对外政策议题,向国内外展示,他依然是那个“能让世界听美国话”的人。

欧洲混乱、市场动荡、中国反制:一封信引发的全球连锁反应

特朗普的信发出不到两小时,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欧洲主要股指平均下跌2.3%,布伦特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102美元,创年内新高。

国际市场不是被吓到了,而是看到了风险:这不是政策建议,这是政治炸弹。

欧洲的第一反应是分裂。波兰和立陶宛等东欧国家立场强硬,倾向支持特朗普提出的“断俄”策略。相比之下,德国和法国态度截然相反。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13日晚表示,德国不会接受任何外部势力对欧盟能源政策的干预。马克龙更是毫不客气地回应,欧洲的能源自主是底线。

欧洲本就因能源结构和对俄依存度不同而矛盾重重,特朗普的这封信,只是撕开了旧裂痕,制造了新纷争。

而从现实角度看,特朗普的要求根本难以执行。截至2025年8月底,欧盟虽然已削减对俄天然气依赖超过60%,但石油方面仍有每日约140万桶的进口量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毫不掩饰地说,我们的能源命脉在俄罗斯手上,特朗普先生的建议听起来像是让我们自断呼吸。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自己并未“洁身自好”。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美国通过第三国进口的俄罗斯石油产品月均达2200万桶,这些“间接进口”虽在账面上脱俄,但实质上仍在为俄能源出口“开后门”。

中国的反应则迅速且精准。信件发布后不到两小时,中国商务部连发两道公告,宣布启动对美国输华集成电路及模拟芯片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这是对特朗普提出惩罚性关税的直接回应。中国并未选择全面升级,而是精准打击——2024年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达到1170亿美元,中国是最大买家

反击消息一出,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科磊这三家美芯片设备商单日股价跌幅均超过12%,创近三年新低

更大的冲击还在欧洲。德国车企大众、宝马、奔驰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其全球总收入近37%,一旦中美贸易冲突升级,欧洲企业将首当其冲。

欧洲中国商会警告,如果特朗普的高关税设想成真,欧盟制造业可能损失1800亿欧元,约30万个岗位面临风险。


意大利奢侈品协会更是直言,这不是经济政策,这是对整个欧洲出口链的威胁。

特朗普的算盘打不响了:世界不再是美国一个人的牌桌

特朗普的这封信,反映的不仅是个人政治姿态,更是“美国说了算”旧思维的残影。但如今的国际结构,早已不是冷战后的单极世界。

首先,中俄正在加速构建“去美元”机制。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448.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使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结算

俄罗斯央行最新数据显示,其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降至不足7%。俄方正全力推广SPFS支付系统,并与中国合作建立双边清算中心,绕过SWIFT的趋势愈发明显。

其次,欧美关系正经历结构性重构。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行为加剧欧洲对“战略自主”的追求。欧盟内部多国已开始推动独立的防务协调机制。

即便困难重重,法国、德国也在持续推动2026年前建立独立快速反应部队。

欧盟国防基金报告显示,每年因防务重复建设浪费超250亿欧元,仅23%的联合项目具备实战能力。 欧洲人开始意识到:再靠美国,迟早得为“保护费”买单。

再看全球南方国家,它们已不是被动观望者印度、巴西、埃及、印尼等国均表态反对制裁政治化、国际经济规则被武器化

特朗普想重建“围堵中俄”的国际联盟,但现实是,这些国家更关心的是自身发展,而非充当大国斗争的代理人。

特朗普式的“最后通牒外交”在当今世界难以复制成功。各国都越来越清楚:和平不能靠强迫交易,全球治理也不是靠发一封公开信就能定调。

特朗普的这封“和平信”,其实是一纸政治勒令,是他试图以威胁重拾地缘主动权的试探性动作。但这套“交易式外交”在当下多极化的国际体系中,已经越来越无人买账。

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附庸”,中国也不再被动挨打,中俄合作机制正在改写游戏规则,而全球南方国家则在集体寻找不被裹挟的路径。

这封看似要“结束战争”的信,其实只是把复杂局势推向更难解的方向。

在这个越来越讲“规则而非霸权”的世界里,一个人的发言分量再大,也无法替代多边协商的必要性。

正如市场对这封信的反应——短期震荡,最终归于理性;国际政治亦是如此,真正能终结冲突的,从来不是制裁清单,而是合作共识。

信息来源:

特朗普又逼北约:停买俄石油并对其制裁,还要对华加税2025年09月14日 06:43:03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财经   全世界   战争   结束   欧洲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能源   德国   北约   全球   欧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