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5亿元,把一个巨头整个吞下。听起来像是小说里的桥段,但它真真切切发生在A股。
2025年8月,中国船舶以A股史上最大吸收合并案,鲸吞中国船舶重工,一个全球造船业的“超级巨无霸”就此诞生。
这不只是资本市场的一笔大买卖,而是造船业格局的地震。
01、 1151.5亿,史上最大吸收合并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拖了一年,终于走到一起。换股,1151.5亿,重工主动退市。从18号起,这个庞然大物不再是“兄弟摊”,而是“一家人”。
它手里是什么?530艘船的订单,5400万吨的载重,全球份额22%。
数字没有温度?换个说法:它的体量,是美国造船业的232倍。
想想看,一边是全球第一大港口国,美国想靠补贴和关税复兴造船;另一边,是刚刚完成整合的中国巨无霸,能把单船成本砍掉三成。
对比太刺眼了。
问题追到这里,会有人问:我们不是早就是第一吗?
但以前的第一,有点虚。
数字好看,全球份额55%以上,可是利润?2023年,中国造船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韩国能做到6.2%。
为什么?因为企业太多,大家互相压价抢单。
造一艘船,谁都不想亏,可最后谁都没赚到。
这次合并把所有资源拧成一股绳。
你可以想象:一张全球订单分布的饼图,中国这块大到离谱,剩下的韩日美,只能分点碎渣。
数字更直观。麦肯锡测算:合并后集中采购可降低8%-10%的成本。
一艘造价1.6亿美元的LNG运输船,光采购就能省1280万美元。
再叠加产能利用率从68%提升到85%,交付周期缩短,核心技术共享……综合下来,成本能降三成。
三成是什么概念?LNG船的利润率也就20%。别人刚想赚钱,中国这边直接把利润空间吃掉。
结果就是:日船、韩船看着订单簿发呆,美国更别提,他们民用造船已经“半残”。唯一能做的?祈祷中国产能饱和。
02、美国的算盘,被一剑封喉
美国可不是没想过招。特朗普当年玩过一招:高额港口费,逼航运公司放弃买中国船。结果现在好了——成本差距三成,美国再怎么收税、再怎么补贴,统统无效。
华尔街日报忍不住专门写了一篇报道,说这次合并可能“釜底抽薪”美国的造船振兴计划。
换句话说,美国人还没开始反攻,就被“卡脖子”了。想联合韩国?问题是韩国自己也焦虑。
韩国最近动作频频。
政府和三大船企喊出“K-造船新一代倡议”,想在2030年前造出液化氢运输船,顺便主导自主航行船舶的国际标准。
还要去菲律宾、越南建新船厂,靠低成本抢单。
更疯狂的是,他们和美国搞了个“MASGA”合作,投1500亿美元升级美国船厂。
听起来很厉害?
但问题在于,韩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涨,高端材料还得看欧洲。
美国呢,产业链散得跟拼图一样,几十年没做大船,想一口气补齐?
难。
所以他们搞了很多计划,但现实告诉他们:这条赛道,中国早跑了两圈。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造船“量大但不强”。
这次合并后的公司,手持订单4454万载重吨,总资产4000亿,年营收将1300亿。
更重要的,不是规模,而是协同效应。
所有核心船厂统一调度,材料、零部件、设计全部能共享。造船业过去的“分散拼凑”,变成了“超级工厂”。
简单比喻:以前是十个小作坊各自拉活儿,现在是一个航母编队一体作战。
03、全球格局的对比,清清楚楚
中国:规模、技术、产业链完整,基本不靠外部。
韩国:还有些高端技术,但成本压力大,材料外依赖重。
日本:船做得精细,可创新乏力,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美国:民用造船几乎“断档”,军工靠政策勉强撑。
一句话总结:中国是领跑者,韩国是追赶者,日本是掉队者,美国是“看客”。
美国过去总是拿“关税”“港口费”来制衡。
可当一个行业的成本差距大到三成,再多的保护主义,都是饮鸩止渴。
更讽刺的是,美国非但没遏制住中国,还加速中方前行。韩国在拉美国,美国在烧钱。最后呢?可能是帮中国把赛道清干净。
一句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场吸收合并,注定写进A股史,也会写进全球造船史。
有人问,这是不是终点?
我反而觉得,这只是个开始。
未来几年常规船型的市场份额,中国只会越拉越大。高端船型,比如LNG、绿色船舶,突破也会越来越快。
到那时候,今天的1151.5亿,可能会被视作一个“起点价格”。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造船业能不能做大,而是:全球其他国家,还有没有资格留下来?
这,就是A股史上最大吸收合并背后的故事。
一个超级巨无霸的问世,让世界重新计算船舶业的剧本。
美韩的合纵连横,可能最终只换来一声叹息。#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