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足,无求自高

檐角的蛛网沾着晨露,在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亮。老院的青砖缝里钻出几丛苔藓,绿得温润,不问春秋。祖父坐在竹椅上剥毛豆,指尖捻转间,豆荚裂开的声响清越如弦,他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阳,不见半分焦灼。我忽然想起那句古训:“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原来真正的富足与高尚,从不在外物的堆砌,而在内心的澄澈与从容。

“事能常足”,从不是指事事尽如人意,而是在烟火日常中寻得圆满。春日煮雨烹茶,茶叶在沸水中舒展,茶汤清冽,便觉满心欢喜;夏夜纳凉听蝉,晚风拂过槐树叶,蝉鸣此起彼伏,便是人间好景;秋日拾级登山,看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感岁月静好;冬日围炉夜话,炭火噼啪,粥香袅袅,便知暖意盈怀。生活本是由无数细碎的片段组成,若总盯着未得到的东西,执着于遥不可及的奢望,心便会在追逐中疲惫不堪。就像院中的石榴树,春抽新枝,夏开红花,秋结甜果,冬守枯寂,它从不强求额外的雨露与阳光,只是顺着时节生长,反倒年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人心亦是如此,懂得知足,便不会被欲望裹挟,一餐一饭有滋味,一朝一夕皆安然,这份 “常足”,让心灵有了栖息的港湾,自然 “心常惬”。


而 “人到无求,品自高”,则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坚守。无求,不是消极避世的躺平,而是放下对外物的执念,回归内心的本真。古往今来,那些品格高尚者,多是无求之人。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他所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自在,这份无求,让他的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愈发高洁;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却始终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不苛求仕途平顺,只专注于内心的丰盈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份无求,让他的诗词文赋满是旷达,品格也如明月般清辉遍洒。无求之人,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他们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名利所惑。就像山间的青松,扎根岩缝,不攀附高枝,不渴求沃土,任凭风吹雨打,始终挺拔苍翠,风骨凛然。这份不卑不亢的坚守,正是高尚品格的写照。

如今的世界,喧嚣浮躁,人人都在追逐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成就、更多的财富。我们总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越幸福,却在无尽的追逐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弄丢了内心的平静。其实,幸福从来不是一场物质的竞赛,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当我们学会在琐事中品味美好,在平凡中感受满足,便会发现 “事能常足,心常惬” 并非遥不可及;当我们学会放下过度的欲望,坚守内心的本真,便会懂得 “人到无求,品自高” 的深刻内涵。

夕阳西下,祖父将剥好的毛豆装进竹篮,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的笑意。院中的苔藓依旧青翠,石榴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岁月静好,大抵便是这般模样。愿我们都能在纷繁世事中,守一份知足,怀一份无求,让心灵常惬,让品格自高,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最丰盈、最通透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美文   心安   内心   品格   高尚   本真   毛豆   苔藓   丰盈   细碎   旷达   心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