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界,“预制菜”几乎是谁碰谁挨骂。
然而,日本来的萨利亚却反其道而行,不仅把预制菜当卖点,在华22年生意反倒越来越红火,当同行都在极力撇清预制菜关系时,它却主动公开。
为何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市场?它颠覆了哪些行业潜规则?

F
萨利亚的成功,首先是一门关于“抠门”的极致艺术,这门艺术的精髓,藏在公司一个叫“工学部”的神秘部门里,这帮人不研究高科技,也不研究什么营销心法,他们只研究一件事:怎么把效率压榨到最后一滴。
他们研究餐盘,怎么设计才能让服务员一只手稳稳端起三盘菜,他们研究拖把,怎么加上一个喷水头,让清洁工少走几步路,把打扫时间直接砍掉一半。

他们甚至研究番茄,怎么培育出一个叫“萨莉亚18号”的品种,让一颗生菜的产量能顶别人好几颗,这种近乎偏执的“抠门”,体现在运营的每一个角落,选址上,他们有套“113策略”,只选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但专挑那些犄角旮旯,比如地下室或者商场的角落,租金成本只有行业平均的一半。
厨房里,更是“无明火、无菜刀”,超过九成的菜品都是中央厨房送来的半成品,员工的工作就是剪开袋子,加热,装盘,甚至连一张披萨的厚度,误差都要控制在0.3毫米以内。

靠着这套系统,后厨能在短短9分钟内,让75道菜齐刷刷地摆上你的餐桌,这一切,都源于创始人正垣泰彦早年在日本的一次惨痛经历,1967年,他在千叶县一个菜市场二楼开了家小酒馆,入口又窄又陡,生意差到差点倒闭。
被逼到绝境的他搞了个三折促销,没想到顾客蜂拥而至,那一刻他顿悟了,顾客最在意的不是什么正宗风味,而是“值不值”,这个朴素的道理,成了萨利亚后来所有商业决策的基石,也成就了今天这套精密如瑞士钟表的运营体系。

当所有餐厅都在跟“预制菜”这三个字划清界限时,萨利亚却干了件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事,它不仅不回避,反而把“预制”当成了核心卖点来宣传。
菜单上,蜗牛、香肠这些菜品旁边,直接印着“冷冻半成品”五个大字,一点都不藏着掖着,它的宣传语更是实在得可爱:“10分钟上齐15道菜”,潜台词就是,快,就是因为我们用了预制菜。

走进任何一家萨利亚,你都能看到它那“半开放”的厨房,没有明火,没有灶台,更没有一把菜刀,只有几个冷柜和加热设备,员工从冷柜里拿出料包,放进机器里加热,几分钟后就端到你面前,整个过程透明得像在演默剧。
这种极致的坦诚,恰恰是最高级的智慧,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核心心理: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忽悠”的憋屈感,花着现炒的钱,吃着加热的料包,换谁都不乐意。

前阵子,上海一家五星酒店,8888元一桌的婚宴全用预制菜,被曝光后还嘴硬,甚至发律师函威胁爆料者,结果被全网骂到关停评论。
萨利亚反其道而行,它把“使用预制菜”和“极致低价”这两个信息强行绑在了一起,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之所以这么便宜,就是因为我用了高效的工业化生产。

当菜市场的生牛肉都要四十多块钱一斤时,萨利亚一份煎好的牛排套餐,配着意面和饮料,也只卖四十多块,这种直接对标日常消费成本的定价,瞬间击穿了餐饮业层层加码的溢价体系。
让消费者凭直觉就能得出结论,这顿饭,太划算了!这种“占到便宜”的超预期价值感,让预制菜这个潜在的负面标签,反而成了解释其亲民价格的合理性证书,变成了最坚固的品牌铠甲。

如果说极致的效率是萨利亚的骨架,极致的坦诚是它的血肉,那么与消费者形成的情感共鸣,则是它的灵魂,这种共鸣,源于一种深刻的“被尊重感”。
在这个充满营销套路和价格陷阱的时代,萨利亚的“实在”显得如此珍贵,它不跟你讲故事,不跟你谈情怀,更不玩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虚头巴脑,它只是用真刀真枪的价格告诉你:在这里,你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的话,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她说,她根本不介意食物是不是预制菜,只要稳定、可负担,能让孩子吃饱吃好,这就够了,这位妈妈可能刚加完班,脸上写满疲惫,但看着孩子大口吃下意面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一刻,四十块钱买到的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份不用算计的踏实和被尊重的体面,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让网友们自发地喊出了“萨门”的口号,“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预制”,这句朴素的口号,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心。

它把“吃西餐”从一种需要仪式感的特殊消费,拉下神坛,变成了“今天中午就能去吃一顿”的日常行为,萨利亚用它的实在,解构了西餐的身份属性,也满足了年轻人对“花小钱,办大事”的朴素渴望。
当其他品牌还在研究怎么“既省钱又装高端”时,萨利亚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是诚实,是稳定,是高效率。

然而,任何童话都有现实的第二面,当萨利亚的“信任复利”模式高速运转,门店向着2035年1000家的目标狂奔时,一个隐藏的挑战浮出水面。
最新的财报显示,尽管中国区的营收在持续增长,但营业利润却出现了同比下滑,“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精准地刺中了萨利亚模式的软肋,这个模式的生存之道,是建立在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微薄的单品利润之上的。


它对任何成本的波动都极其敏感,店开多了,人手不够了,管理成本上去了,租金也贵了,每一项,都在蚕食那辛苦省下来的利润。
信任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但滚得太快,也容易散架,当萨利亚的雪球滚向1000家店时,维系信任的成本,开始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萨利亚显然也意识到了危机,它的未来战略,正指向两个清晰的方向:向下,向非核心城市下沉,向内,继续加码供应链建设。

近些年,它的新店越来越多地开在肇庆、江阴这样的城市,今年的新增门店中,有四成位于这些地区,同时,它豪掷约2.15亿元人民币在广州建设新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意图在中原腹地复制其在日本和澳洲的供应链神话。
这既是一场降本增效的延续,也是一场决定未来的赌局,它能否在更大的规模上,继续保持“效率”与“坦诚”的完美平衡?这不仅关系到萨利亚自身的未来,也为所有依赖“信任”作为护城河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观察样本。

萨利亚的成功,是对商业“内卷”的一记响亮耳光,它证明了最大的套路,其实就是没有套路。
当所有品牌都在讲溢价时,它选择讲实在,这或许才是最顶级的营销,也是商业回归本质的开始。
在你心中,还有哪些像萨利亚这样“实在”的品牌?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需要它们?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