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腹泻或许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小插曲”,但如果腹泻反复发作,并伴有黏液便甚至便血时,就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吃坏了肚子。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管理的慢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特点是病程漫长,容易反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小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位“难缠的对手”,除了现代医学的规范治疗,中医的整体调理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其中,“健脾温肾”便是应对慢性腹泻类肠道问题的核心法则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消化功能不仅仅是胃与肠的“单打独斗”,它更依赖于一个协调运作的脏腑系统,而脾与肾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脾主运化,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输送到全身。如果脾气虚弱,运化能力下降,水谷精微就无法正常吸收,水湿内停,便容易导致腹泻、腹胀、食欲不振。这好比一个工厂的加工能力不足,原料堆积,产出的都是不合格的“次品”。
然而,对于迁延不愈的慢性腹泻,中医往往会进一步探究其与“肾”的关系。肾主水,司二便,更重要的是,肾阳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它能温煦全身脏腑,当然也包括脾脏。只有肾火充足,脾土才能得到足够的温暖和动力去运化水谷。如果肾阳亏虚,火力不足,就无法有效温煦脾土,这在中医里被称为“火不生土”。其结果就是脾的寒湿之气更重,腹泻往往在清晨五更时分加重,也就是俗称的“五更泻”,并伴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这种脾虚日久,损及肾阳,最终导致脾肾阳虚的局面,是许多慢性腹泻,包括部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的证型。
因此,治疗这类慢性肠道问题的关键,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止泻”这一表象,而应从根源入手,采取“健脾温肾、固涩止泻”的策略。所谓“健脾”,是为了恢复脾脏的运化功能,从源头上减少湿邪的产生;“温肾”则是为了给脾脏添一把火,增强其工作的动力;“固涩”则是在此基础上,收敛肠道,稳固根本,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是一个“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完整思路,旨在通过调理内在的脏腑平衡,来改善外在的腹泻症状。
在传统方剂中,有不少体现这一智慧的经典名方。例如源自《证治准绳》的“固肠丸”,就是治疗脾肾虚寒所致慢性泄泻的代表方。如今,随着现代制药工艺的进步,这些经典方剂也焕发了新的生机。比如,以“固肠丸”为基础化裁而来的参倍固肠胶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组方中既有红参、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以培补后天之本;又有鹿角霜温补肾阳,以温暖先天之火;同时配伍五倍子、肉豆蔻、诃子肉等药材来固肠涩便。这样的配伍巧妙地兼顾了“补”与“涩”,既能增强脾肾功能,又能迅速收敛止泻,对于脾肾阳虚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慢性腹泻,展现了良好的调理作用。作为已进入医保目录的药物,它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选择。
当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应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调理脾肾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都是配合治疗、巩固疗效的重要环节。需要提醒的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谨慎,若患有特殊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的专业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
本文所引用的所有信息均源自公开的研究文献,作者与任何商业利益没有关联,立场始终保持中立客观,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依据最新发布的指南,并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必要的灵活调整。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