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重庆进行了区划调整,渝北跟江北合并组建了新的两江新区,同时北碚和渝北又“对换”了五个镇街,其中就包括水土街道。如果仔细看两江新区的地图,跟百年前江北县的区域大致相同。
三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原江北县水土镇、静观镇等6镇2乡划入北碚。这次水土划入两江新区,算是“回家”吧?

作为重庆人的母亲河,嘉陵江在流经水土时,形成了一个大的沱湾,又因溪水的汇入,使泥沙在岸边淤积,得名水土沱,水土因此而得名。

当地曾有句民谚:“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这里的“土沱酒”,便是水土的特产,如今,土沱酒不再是北碚的美酒佳肴了。三溪口豆腐鱼,外地人都慕名而来的美食,成了两江新区的招牌。

趁着天朗气清,在北碚公交车站坐上963路,经过六个站在水土站下车即可,老街依山就势、临江而建。行人不多,年轻人就显得更是稀少,但这份宁静却让老街更添了几分历史沉淀的韵味。
下车走了会没看到老街,一位大叔热情地为我指了路,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因为就在嘉陵江边,所以自古以来,水土就是嘉陵江下游的重要码头,又因水运便利让它成为了交通要冲。在康熙六十年,在这里设置了水土铺,作为江北地区十九个铺司之一,负责着公文邮传的重任。铺司,就是古代的驿站。

在新中国成立后,水土划入江北县第六区。1950年,水土镇正式成立,两年后更是成为了江北县的直辖镇。八九十年代,九龙乡、滩口乡相继并入,水土的版图不断扩大。直到2018年,水土镇撤销,设立了水土街道。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江北县,并非是原江北区,而是渝北区的前身。在抗战时期,水土也曾繁荣一时,国民党中央警卫署的迁入,让这座小镇更加热闹。

更热闹的是,水土还做过十几年江北县的县城,从1939年到1966年的27年间,江北县的驻地几经变迁,从大竹林到唐家沱,又从唐家沱到土沱,后来因为水土的位置偏西,于是在1966年再次搬到了两路,在当时,还归四川省管辖,1976年才划归重庆市。
几年前第一次路过江北中学的时候,非常意外,江北中学为什么会在北碚,现在终于搞明白了。

漫无目的的在街上闲逛,老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青石板路上布满了绿油油的青苔,锈迹斑斑的油烟机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香樟树下的石刻神像,仿佛在诉说着这里人们的朴素祈祷。
水土老电影院的窗户,似乎还回荡着播放电影的声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无法复制的记忆,让人沉醉其中。

水土老街,是老重庆的缩影,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建筑,在整个重庆都不多见。它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在整个重庆主城区中独树一帜。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里的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
如果不能保护性开发引入商业,可能要不了多少年,老街就要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了。如果打造个老重庆影视基地,感觉应该很不错,山城的特点,在这里都有。

要说老街的特色美食,当属望江楼砂锅米线,作为开了20多年的老馆子,只有中午营业,11点过就开始排队了,如果是节假日及周末,可能你得排队一个多小时,看似普通的砂锅米线,价格不贵,名气却是非常大,算是网红美食,个人觉得实际上就那样,味道有点偏咸,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会这么有名。
就像下浩里原来的猴哥酸菜米线一样,也是名气很大。不过,和望江楼米线比,我还是更喜欢三妹食店的火爆炒菜。

在上图这个房子附件,我遇到了一位大叔,他带着妻子和孩子,站在老房子前。看到我拿着单反拍照,他热情地问我:“你也是来看家里的老房子吗?”我笑着回答:“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过客。”
在老街里逛一逛,就像是回到了老家一样,即便是再破,也会很治愈,特别是对于中年男人来说。

在观音庙的上边,还有一个小满度咖啡馆,喝喝咖啡、看看江景、晒晒冬日的太阳,慵懒的渡过一个午后,也是难得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拍照打卡的话,人民饭店门口、渡口码头下坡的弯道以及老街上都很出片,记得带上长焦。

逛完水土老街,还可以坐免费的摆渡船到对面的三胜渡口,这也是重庆主城区唯一还在运行的车渡,而且是免费。到江对面换个视角看水土,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虽然从北碚公交车站有到老街的公交车,但建议自驾更方便。
如今,水土街道已经划入两江新区,成为了重要的产业高地与经济引擎。机器轰鸣的同时,希望老街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趁着老街还没拆,推荐你去看看,很适合拍照。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