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做出这样的预言,他表示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50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5.8亿,不到当前14亿人口的一半。
毕竟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比2017年的1758万几乎腰斩,而且2024年虽微升至954万,但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全年净减少139万人,最为主要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那么,为何生育率下降这么厉害?我们又该如何提升生育率呢?
我国的人口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
曾经,我们担心人口过剩:如今,却开始担心人口太少。曾经的“养儿防老”变成了“养儿啃老”,而“多子多福”也变成了“一个就行”。我国的人口数,的确少了不少。
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015年推行全面二胎政策的时候,专家们都挺有信心的,包括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教授也预测,政策一放开,年年会多出大概4000万新生儿,四年下来,总数就能超过1.6亿新增人口。
但是,现实很快打了大家个措手不及的冷水。
2024年,九百五十四万个新生儿,一度带来短暂的宽慰。这毕竟止住了连续七年的下滑趋势。广东、青岛,甚至上海的一些医院,产房久违地忙碌起来。可这份暖意转瞬即逝,因为同一年,有一千零九十三万人告别人世。生,终究没能跑赢死。
人口专家们冷静指出,这微弱的反弹,更像是一系列短期因素的巧合:一部分因疫情推迟的生育计划得到补偿,加上龙年生肖的偏好,以及前一年结婚登记数量的意外跃升。这阵暖风,吹不散长期的人口下行大趋势,它更像一曲短暂的休止符。
问题的根源,比想象中更深。一个无法回避的硬性约束是,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育龄女性的数量锐减了大约四千万。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缺口,并非单纯鼓励生育就能填补。然而,比人口基数变化更剧烈的,是人心的转向。
2015年全面二胎政策落地时,专家们曾满怀信心地预测每年会新增四千万新生儿。谁知现实冰冷,政策开放后人口出生率仅在2016年短暂冲高,随后便一路向下,四年累计新增的人口,甚至不到预测的零头。
这种巨大的落差,源于对年轻一代精神世界的误读。过去“传宗接代”的观念,正被新一代的个体选择所解构。一项针对三千多名年轻人的调研揭示了这种代际差异:00后将婚姻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旅程。
90后女性则更看重伴侣关系的共同成长。当婚姻的基石从责任转向自我实现,生育自然也从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以权衡、甚至放弃的选项。更何况,许多年轻人早已习惯了“空巢”生活,他们涌入大城市,独自吃饭、逛街、看病,在原子化的生存状态中,组建家庭的冲动也在逐渐褪色。
如果说观念的变迁是生育率下降的内在动因,那么现实的经济压力则是最直接的外部推力。养育一个孩子,早已不是多一双筷子那么简单。
《中国生育报告2024》清晰地标价: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十七岁的平均成本是五十三万八千元,到大学毕业则需六十八万元。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只会更高,简直是无底洞。
这笔账拆解到每个家庭的日常开销中,显得更加沉重。一个幼儿每月两千七百元的平均花销是常态,若需保姆辅助,则轻易突破四千元。教育的投入更是个“吞金兽”,一节钢琴课一百二十元,一年两万的幼儿园学费只是起步。许多父母自嘲孩子是“四脚吞金兽”,靠着尿不湿和培训班的账单堆砌长大。
在孩子的“吞金”能力之外,房子和彩礼这两座大山,也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以上海为例,新房价格连续上涨三十个月,二三十年的房贷是多数家庭的标配。在山东一些地方,“三斤三两”的百元大钞,依旧是横亘在婚姻前的一道坎。
对女性而言,这本经济账还有着另一层残酷的含义。生育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损耗,更是职业生涯的巨大风险。数据显示,女性在生育后平均收入下降三成以上,其中超过四成的人收入近乎腰斩。“已婚已育”的标签,在职场上常常不是加分项,反而成了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面对这场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政策的钟摆开始从控制转向鼓励。真金白银的补贴,成为各地最先拿出的方案。国家层面计划从2025年起,对三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发放三千六百元补贴,并免除公办幼儿园最后一年的保教费。
地方政府则更为激进,湖北天门市2024年的政策堪称样本:生二孩的家庭,从生育补贴、育儿补助到购房支持,综合补贴最高可达二十八万余元,三孩家庭更是高达三十五万。
直接的现金激励似乎立竿见影。政策推出后,天门市当年的出生人口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十七,结束了连续八年的下降趋势。当地母婴店老板也反映,奶粉销量上涨了三成。一位拿到购房补贴的年轻父亲感慨,这几万块钱的实惠,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管用。
携程集团创始人梁建章甚至提出更大胆的构想:国家应拿出GDP的百分之三到五来补贴生育,给一孩家庭每月一千,二孩两千,并为多孩家庭提供税收减免。
然而,仅仅用钱来“购买”生育率,或许过于乐观。建立一个对生育友好的社会生态,远比派发现金复杂。年轻人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支持,比如强制男性育儿假的落地,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育儿过程中。
比如灵活弹性的工作制度,缓解父母在工作与家庭间的撕裂感。更重要的是,在社区里建设普惠性的托育中心,让可靠且可负担的照护服务融入居民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并从根本上消除职场中对生育女性的隐形歧视。
当下的中国社会正面临一个深刻的悖论。老龄化的海啸正以惊人的速度袭来,预测到2086年,一个劳动人口需要抚养近一个老人。与此同时,那个曾经因人口过多而焦虑的国家,如今却发现,“孩子”本身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日渐沉重的养老负担,另一端是年轻人沉重的生育负担。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不仅考验着政策的智慧,也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形态。这盘棋,远未到终局。
主要信息来源:
郎咸平:如果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很可怕——河山锐新闻2025-04-24
2024年我国人口总量比上年减少139万人,出生人口为954万人较上年增加——界面新闻2025-01-17
从80后到00后: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与社会影响——新京报2024-07-31
海报时评丨“空巢青年”标签背后的理想与现实——海报新闻2024-04-19
湖北一地二孩最高补贴28万、三孩35万,去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极目新闻2025-08-12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