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首富竟非胡雪岩!云南“活金库”散尽千金救国,却遭历史抹名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胡雪岩不是最有钱的,不是地位最高的,也不是最懂政治的。

历史把光给了他,却把真正的首富藏了起来,名字叫王炽,云南人,干净利落的马帮出身,却在清末成了皇帝依靠的“国库”。

钱从哪里来:二十两银子,撬动半个中国

胡雪岩起家靠曾国藩、左宗棠扶持,王炽起步,靠他母亲变卖的两只银镯。

时间是咸丰六年(1856),滇南战乱,家乡被捣毁,王家破败,他十六岁,带着母亲借出的二十两银子,下南边做马帮。

走的是茶马古道,一条死人也走的路,很多人上山没回来,他回来了,带着货、带着利,还有胆子。

起初倒茶叶,再倒食盐,再带药材,从云南走到越南,从个旧走到蒙自,每一次都带钱回来。

一次,他带了一整车云南铜进南宁,路上被劫,兄弟死了,他把货救回来,花了三天三夜走了六十公里山路,之后没人再敢看不起他。

王四马帮,就这么出了名,四个兄弟,一个主账,三个跑线,最早一批南帮商人,靠脚起家。

这只是开始,他不只满足于跑货,他在观察,哪里的货缺,哪里的官贪,哪里的盐票紧缺。

他把茶、盐、铜变成贷款,他拿到茶叶专卖权后,不是自己做,而是抵押给地方官,换钱,再反过来借钱给他们。

然后他干了件狠事。

办钱庄。

“天顺祥”是第一家,开在腾冲,接着是“同庆丰”“元兴隆”,再是“福泰昌”,几年时间,钱庄遍地。

18个行省全有他的钱号,他不留现金,所有分号联网,统一兑付,没人敢赖账。因为他敢追债,追到贵州追到缅甸。

胡雪岩的钱庄“阜康”,靠的是江南士绅撑门面,王炽的钱庄,是马帮底子硬撑,出事时,王炽救别人,胡雪岩出事,没人救他。

1870年,云南省府财政吃紧,王炽一句话:调三省钱号,先把军饷补上,第二天,80万两到位。

后来清廷财政官给出一句话:“王氏钱庄,银根如网,盘丝千结。”这句话被抄进大清档案。

他还盯上了矿,个旧的锡,曲靖的铜,楚雄的盐,他直接参股地方矿局,再拿“矿利”做担保,发钱票。

最暴利的一笔,是在1876年,他用5万两投了一个山头铜矿,三个月回本,半年赚到30万。

年终结算时,光是利息,就够一个都司三年俸禄。

胡雪岩是“借朝廷的势搞钱”,王炽是“用自己的钱撑朝廷”。

顶戴花翎:他是唯一的红顶一品商人

红顶商人不止胡雪岩一个,但能戴上“一品顶戴”的,只有王炽。

1874年,中法战争爆发,云南被调兵,后勤全乱,王炽拿了60万两银票,直接送到兵部,还没等清廷批复,他已把军粮粮道都铺好。

有人说他傻,他回了一句:“国家打仗,官绅怕担责。我不怕赔。”

战争结束,光绪亲赐“一品封典”,三代荣封,紫禁城亲颁。

这在晚清,是唯一的例子,比胡雪岩还高半级,王炽从没当过官,却葬得比云南都督唐继尧还风光。

他的墓地,是乌蒙山的“龙唇穴”,风水先生说:“再往上,得是帝王用地。”

他为什么能做到?

因为清廷缺钱,尤其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仓皇西逃,从西安写密信到云南,信上六个字:“王炽可依赖。”

第二天,“同庆丰”调银150万两,从昆明分五批押运入川,途中被匪抢,王炽让商号自发武装,硬生生打回来。

慈禧回京后,派人亲封“诚忠之臣”,称他为“活金库”。

他和清廷之间,是纯银两的绑定,他从不求官职,只要权力空间,比如铁路。

滇越铁路建到一半时,法国人提出续建条款,要求沿线驻法军,路权五十年,王炽听说,第二天就去了云贵总督府。

“多少钱?”

“法国人出七百万两。”

王炽一句话:“我出八百万,拿回来。”

他出了头期银,剩下三百万让商号众筹,三十天内凑齐,滇越铁路,成了晚清唯一被中国商人全额赎回的路权项目。

他得罪过洋人,法国驻昆明领事多次向清廷上折,称“王姓商人垄断军工盐道,有违国际商法”,清廷没搭理。

他和李鸿章有过私信,李写过一句话:“王之为商,胜于我所识之官。”

他不是靠裙带,他自己就是个系统。

散尽千金:他不是慈善家,他是战时的国家支柱

王炽的钱,不是拿来显摆的,是拿来扛事的。

1877年,晋陕大旱,朝廷不急,地方衙门装死,灾民沿黄河饿死几十万,李鸿章把这事写进折子。有人建议:调西南盐利,做赈灾银。

王炽主动请命,三天后,“兴文当”拨出首批100万两,他不让官府发放,而是自己派人北上。

在黄河边,他的马帮当了粮站,一顿饭救了半条村。

云南自己也灾荒,他没等官府号召,先成立“义社”,自己出地、出钱、出人,修仓储、购粮、救童,云南官府给他请了“义赈功臣”的匾,他没挂。

同治十二年,云南边境大渡河水急,常有人溺死,他派人走勘地形,三个月后,一座72链的铁索桥横跨大渡河,桥碑写着:“王氏私建,不索民力。”

这事传到成都,川督赵尔丰问:哪个王氏?部下答:昆明王炽。

赵说:“不是宗室,是活佛。”

他还花钱办书院,云南书院荒废,他一口气投了五万两,重新修了虹溪书院,还买了四万册书,专请汉口的雕版师进滇。

他看重的人,是一个叫袁嘉谷的年轻人,此人寒门,落第五次,王炽资助他进京,说:“此人将来能成状元。”四年后,袁中状元。

王炽当晚在书院立了“状元楼”,没写自己的名,只写:“云南有士气。”

光绪年间,云南最好的私塾、书院、刻书厂,都是他钱投的,他不讲教育理念,他讲的是:“没文化,就给洋人写条约。”

军事上,他不是卖军火的,是主动出钱打仗。

打捻军,他送粮,平西南乱,他送马匹,每次出银,送的是整封号的支票,一次是十万两,一次是八千匹,数目不对,亲自赔补。

他不是做慈善,他是看得见体制里没救的时候,自己扛,官府知道,他自己也知道。

他的生意撑起财政,他的钱在救底层,他的命握在别人手上。

他不怕倒,怕的是没人接手。

被遗忘的“钱王”:死了,没人替他说话

1903年,王炽病逝,享年67岁。

葬礼用了三十六天,十三省商会送联,百姓自发沿街送行,灵车前走马帮,后拖钱庄票号档案,他的子孙抬棺,三代同堂。

王炽故居

可从那年后,他的名字没再出现在清史正传里。

原因很简单。

他的家族撑不起他的名声,孙辈斗得早,钱分不清,清廷一倒,分号没人管,几年内,他的“同庆丰”被战乱打垮,银号倒账,债权散失。

有人写信追银票,回信的早已不是王炽的人,档案流失,商号断线,他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快得像没人接盘。

民国初年,一份云南省档案记载:“王氏旧业,今存三分之一。”再过五年,连那三分之一也没了。

他的墓地被山贼洗过三次,碑被拆去修房,封典文书不知所踪。

反而胡雪岩,被电视剧捧成“商人楷模”,杭州建馆,出版回忆录,编进语文教材,他死时破产,却有人记住他是“红顶商人”。

王炽呢?

最多在地方志里一行:“滇中巨富,功在盐道。”

没人提他从越南跑马帮起家;没人提他为清廷赎路权;没人提他救过几十万灾民,建过铁桥,扶过寒门。

王炽故居

更没人提,他在清末那个没人想救的时代,是少数几个真正把命、把钱、把信义放在国家和百姓前头的人。

没人再为他说话,他的后代散在各地,早已不是商人,他的票号账本被当柴火烧,他的信物被卖给古玩商,他的生意,只能从老钱庄的铜匾上猜。

他消失得太干净了。

因为他做的是没人愿意做的事,他赚的钱不靠贿赂,不靠靠山,不靠股权,他的钱来自风险、判断、节制和一条腿一条腿走出来的命。

历史喜欢讲故事,喜欢浪漫,喜欢胡雪岩式的悲剧。

不喜欢王炽,太硬、太真实、不好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历史   晚清   金库   云南   首富   千金   清廷   钱庄   马帮   官府   书院   大渡河   个旧   商人   商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