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这个名字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绕不过去的。他是新文化运动里的一颗明星,写诗浪漫得让人心动,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又带着浓浓的中国情调。1931年11月19日,他因为飞机失事去世,年仅34岁。这件事当时震动了整个文坛,大家都觉得太可惜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就这样没了。之后,不少人拿起笔,写下悼亡诗,想用文字留住他的影子。可在这些诗里,林徽因的那首“别丢掉”却像一颗明珠,亮得让人移不开眼。
先说说徐志摩的死是怎么回事。那天他从南京飞济南,坐的是邮政飞机,结果飞机撞上了济南开山,摔得粉碎,连人都烧得不成样子了。这消息传开后,文人们都炸了锅。他的朋友、同事、学生,谁不想为他写点什么啊?毕竟他生前那么活跃,诗写得那么美,影响了一大群人。他的死不光是个人悲剧,也是文学界的大损失。于是,悼亡诗就跟潮水似的涌了出来。
那时候写悼亡诗的人可不少。比如胡适,他是徐志摩的好友,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佬。胡适写了一首悼诗,里面满是对徐志摩才华的惋惜,语气沉重,直白地表达了那种“天妒英才”的感觉。还有闻一多,他跟徐志摩关系也很近,写诗的时候用了不少象征手法,把徐志摩比作风,比作云,试图抓住他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这些诗都挺感人,读着能感觉到他们对徐志摩的感情。不过,要说深到骨子里,还得看林徽因的那首。
林徽因是谁呢?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是建筑学家,也是诗人,跟徐志摩关系特别近。有人说他们是恋人,有人说只是知己,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俩的精神世界是连在一起的。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写下“别丢掉”,这首诗一出,很多人就觉得,其他人的悼亡诗再好,也比不上她这首。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细细拆开来看。
先看这首“别丢掉”的内容。诗里她写到:“别丢掉,这一首歌,流水似的清凉,月光似的温柔。”还有“别丢掉,这一个他,保存着那真。”这些句子读起来简单,可意思深得很。她没直接喊着哭诉,而是用流水、月光这些意象,把对徐志摩的思念和他的精神气质融在一起。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温暖的回忆,直戳人心。相比之下,胡适的诗虽然真挚,但少了点这种细腻;闻一多的诗有想象力,可感情上没这么贴近。
再说说林徽因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她跟徐志摩认识很久,一起聊过文学,聊过人生。她知道他的浪漫,也懂他的孤独。所以她写的不是泛泛的悼念,而是从心底掏出来的东西。比如“保存着那真”这句,谁读了都会觉得,她是在说徐志摩活着时的那种纯粹和热情。她不是光顾着悲伤,而是想留住他最好的一面。这种视角,其他人很难有。
而且,林徽因的才华也不是盖的。她学过建筑,脑子里有那种空间感和结构感,写诗的时候也能看出这种特点。“别丢掉”里,每一行都像搭积木似的,摆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读起来有节奏,又不显得刻意。她把建筑的精确和诗歌的柔美结合在一起,这种本事,一般人学不来。
咱们再想想当时的背景。1930年代,中国正乱着,政治动荡,文化也在变。可徐志摩的死让大家停下来,想了想文学到底是干嘛的。那些悼亡诗里,有悲伤,有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但林徽因的诗不一样,她没被那种乱七八糟的情绪拖着走,反而写出了超越个人悲痛的东西。她让徐志摩的死变得有意义,像是在说:他的精神还活着,咱们得珍惜。
当然,其他人的悼亡诗也有自己的价值。胡适的直白让人感动,闻一多的想象力让人佩服。可要说谁最能抓住徐志摩的魂儿,还得是林徽因。她的“别丢掉”不光是悼念,更是把他的人和诗的精神延续了下去。你看,她没用什么华丽的词,也没堆砌太多感情,可就是能让人读完之后心里一震,觉得这就是徐志摩该有的样子。
林徽因的厉害还不止于此。她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女才子,建筑、文学两手抓。她跟梁思成一起研究中国古建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成果放到现在都让人佩服。写诗呢,她也不输给那些专职的诗人。有人说她是因为跟徐志摩关系近才写得好,可我觉得,这话不公平。她的才华是自己的,徐志摩只是给了她一个表达的机会。
说到这儿,咱们得感慨一下,林徽因这首诗真不简单。她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最深的感情,还把徐志摩的精神给留住了。其他人的悼亡诗再多再好,也没法跟她比。这不光是因为她跟徐志摩熟,更因为她有那种把复杂感情化成简单文字的本事。
所以,徐志摩死后,悼亡诗写了一堆,但林徽因的“别丢掉”就是独一份。她的才华在这首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大家都说,才女就是厉害。她的诗不光是给徐志摩的纪念,也是给自己才华的最好证明。读着她的诗,你会觉得,徐志摩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通过她的话,又活在了每个读者的心里。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