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摇”衣:杭州71岁毛线店老板阿冬做的羊绒衫,有人穿了30年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王伊灵

这几天的冷空气,让杭州人翻箱倒柜找毛衣。而在中山中路的老街上,一家门面不大的“阿冬毛线店”里,热度却越来越“高”。

11月19日上午10点,店里就挤满了人,不是来拿现成做好的羊绒衫,就是来“摇”一件独一无二、能穿好多年的羊绒衫的。店里挂满了各式毛衣和各色的毛线。每年9月到次年春天是毛线店,夏天没生意就换成了棒冰批发店。

毛线店的老板阿冬今年71岁了,在柜台前忙得脚不沾地。“这几天每天都能做五十件!”她笑着说,声音爽朗却带着一丝“甜蜜的负担”:“我想明天就退休!但这么多老客追着我要毛衣,放不下呀,他们需要我,我就一直干!”

老板阿冬正在给客人介绍。王伊灵 摄

穿了30年“活广告”

老街坊都是回头客

“你看,我全身都是他们家的!”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杭州阿姨热情地翻开自己的外套,向记者展示,“这件羊绒衫,都穿了三十多年了,每年天冷就来她店里报到。”她一边笑,一边脱下帽子:“呶,你看,这顶帽子也是在这里‘摇’的!”

在阿冬毛线店,这样的故事并不稀奇。七十岁的钱大爷来取新织好的毛衣,顺手就扯起身上的灰色毛背心“炫耀”:“这件七八年前摇的,从不起球!好不好看?”

信誉,是这家开了四十年的小店最坚实的根基。20世纪80年代,从笕桥纺织厂出来创业开始,阿冬的店在中山中路上几经搬迁,但始终没离开过这条老街。“周围的店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我一直在这里。”阿冬说,这里是整条街上唯一一家杭州人开的毛线店了,“基本上都是回头客。”

靠着老客们的口口相传,阿冬毛线店的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顾客来自乌鲁木齐,他们只需在手机上报上尺寸,就可以安心等待一件量身定制的毛衣送到手里。大家认准的,就是“阿冬”这个名字代表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品质。“一件毛衣,穿几十年不起球、不缩水,就是最好的宣传。”阿冬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一件穿了三十多年的毛衣。王伊灵 摄

“店名就是人名”

生意好的秘诀是良心

生意这么好,有什么秘诀?

阿冬的答案简单而笃定:“当然是品质好、人信得过。店名就是人名,大家都找我,信得过我。”

问及毛衣耐穿、生意好的秘诀,阿冬给出的答案朴实得像句家常话:“编织得紧密一点。”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四十年如一日的指间功夫。在她看来,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心倾听,“得多琢磨客户的需求,帮他们选出最合适的。”她坚信,手艺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你真心做得好,那份诚意会透过针脚传递出去,客人自然找上门来了。”

这份底气,源自顾客们最朴实的反馈。店里,一位跟了三十多年的老顾客笑着“抱怨”:“毛衣这么多年还和新的一样,我倒长胖穿不下了,得来改大一点。”

对于最怕冷的老年人,阿冬更是有求必应。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大爷,依然惦记着要来摇一件新毛衣,“年纪这么大了还要找我,我怎么能不做?”

妈妈年纪大了,女儿来接班

30平方米小店盘活一家人生计

71岁的阿冬道出了心里话:“这么多老客追着我要摇毛衣,放不下的。他们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但年纪渐渐大了,总有一天会做不动,那些依赖她的老顾客怎么办?这是她最发愁的事情。

好在,传承的线头已经接上。阿冬有个独生女方婷,今年四十岁,原先在纺织厂上班,现在两个儿子也都长大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如今她回到店里,开始接妈妈的班。从记账、为顾客量尺寸开始学习,一点点摸索这门手艺。

妈妈阿冬和女儿方婷一起工作。王伊灵 摄

“慢慢学,我妈这一套,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女儿方婷一边忙活一边笑道。

这家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店,也是一个温暖的家庭小作坊,店员都是自家人,嫂子、舅舅都来帮忙。阿冬是主心骨,女儿方婷也渐渐接棒,负责为顾客量体记账;嫂子手脚麻利,是招呼客人、打理琐事的得力帮手;舅舅做了几十年的裁缝,给毛衣上拉链、钉扣子。一家人的生计,就在这飞针走线与编织机规律的响动中,被编织得紧密而活色生香。

寒潮年年都来,中山中路上这间毛线店里的温暖也持续了四十年,就像那件穿不坏的毛衣一样,还将继续温暖下一个十年。

阿冬毛线店。王伊灵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时尚   羊绒衫   杭州   毛线   老板   毛衣   店里   顾客   生意   女儿   回头客   秘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