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电视剧带给我们的影响太深,很多人觉得,哪怕是大夏天,古人依旧裹得严严实实的。
那现实真的是这样吗?错!他们的避暑方式比现代人还“狂野,夏日穿搭更是颠覆你的想象。
没有空调电扇的他们,靠“少穿”和“会穿”硬刚酷暑,连皇帝都带头“衣不蔽体”……
或许看完这些,你就不会觉得古人保守了...
盛夏酷暑,现代人躲在空调房里抱怨高温时,或许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古人早已用最直接的方式对抗炎热,能少穿就少穿,能不穿就不穿。
翻开古画典籍,那些被我们误以为“保守刻板”的先人,其实比现代人更懂得如何和热浪共处。
男子赤膊,在今日的街头巷尾或许会被视作粗犷不雅,但在古代却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象。
北齐画家笔下的《北齐校书图》中,一群文士围坐校勘典籍,有人袒胸露臂,仅以轻纱随意搭肩,神情自若,毫无拘谨之态。
这并非特例,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汴河岸边的挑夫、商贩,亦有不少人赤着上身,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即便是世家子弟,也未必讲究“衣冠楚楚”,反倒更乐意卸下厚重的袍服,追求一刻清凉。
女子虽受礼教约束,但在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她们的夏日着装同样大胆得令人咋舌。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贵妇们身着轻透的纱罗长裙,臂膀裸露,裙裾随风轻扬,仿佛能透过绢帛感受到丝丝凉意。
敦煌壁画中的乐伎舞女,更是短衫薄裙,衣料下的肌肤若隐若现。
这种开放的风尚并非仅限于宫廷或特殊场合,而是渗透在整个社会的日常穿着中。
直到宋代以后,理学的兴起才逐渐将女性的身体包裹进层层布料之中,但在此前的数百年里,大家可从不这么穿。
皇室贵胄的避暑方式,则更显奢华和巧妙。
魏明帝曹叡曾因穿着半袖上朝而遭大臣诟病,认为“衣不蔽体,不成体统”,可这位帝王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带动了一时风尚。
唐代宫廷更是将纳凉玩出了新高度,工匠们利用水循环系统打造出“空调房”,而妃嫔们则偏爱层层叠穿的纱衣,看似繁复,实则暗藏玄机。
空气在纱衣的间隙中流动,既能防晒,又能带走体表的热量,比单层衣物反而更凉爽。
古人对待夏日的态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务实且洒脱。
他们不会为了所谓的“体面”而忍受酷暑的煎熬,反而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舒适与美感结合得恰到好处。
要说以上这些,现代人也会做,那接下来的,就能看出他们的豪放了...
在想象古人的服饰时,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画面,却不知古人的下装也曾经历过一场"解放运动"。
从先秦时期两条简单的裤管,到魏晋时期实用的五分裤,古人用智慧证明了舒适永远比形式更重要。
先秦时期出现的"胫衣",堪称中国裤装史上最大胆的设计。
这种服饰仅有两条裤管,用细带系于腰间,裆部完全中空,形似现代的开裆裤。
《诗经》中"裳裳者华"的"裳",最初就是为了遮挡胫衣的尴尬而设计的裙状下装。
在炎热的夏季,这样的设计确实通风凉快,但行动稍大就会面临走光的风险。
有趣的是,这种服饰并非底层百姓的专属,就连贵族也常穿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就有穿着胫衣的仕女形象,说明在当时这完全是一种被社会接受的日常着装。
随着时代发展,一种更为实用的裤装"裈"开始流行。
裈分为长短两种,短裈类似现代内裤,仅能遮羞,长裈则像五分裤,宽松肥大,便于劳作。
元代赵孟頫的《浴马图》中,马夫穿着的正是这种长裈,裤腿高高挽起,既方便工作又利于散热。
在田间地头,农民们常常只穿一条裈就下地干活,这种装束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可谓是最实用的工作服。
军人也偏爱这种裤装,因为它既不妨碍骑射,又能提供基本的防护。
这种服饰带来的行为解放,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
不过到了汉末,随着礼教观念的强化,胫衣逐渐被视为"有伤风化"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保守的裤装。
当我们今天穿着短裤在街头漫步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份舒适自在,早在两千年前就已被我们的祖先探索过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接下来再说说他们过夏天的衣服面料,和如今我们在聚酯纤维里面打转不一样,他们的选择就多了。
当现代人在商场里一拿就是聚酯纤维的时候,很难想象两千年前的古人早已开启了一场"清凉面料革命"。
从价值连城的蚕丝纱衣到平民百姓的葛布短衫,古人用智慧证明了对抗酷暑的关键,不仅在于穿得少,更在于穿得巧。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向世人展示了汉代纺织工艺的巅峰之作。
这件衣长128厘米的罩衫,重量却不足50克,折叠后可以轻松放入火柴盒中。
透过这件两千年前的衣物,我们仿佛能看到汉代贵族女子身着轻纱,在微风中衣袂飘飘的优雅身影。
这种以蚕丝为原料的纱罗织物,不仅轻薄透气,更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而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描述的正是这种高级纱衣在光线下的梦幻效果。
不过,这么精妙的织物注定与普通百姓无缘。
聪明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葛这种漫山遍野的藤本植物,经过沸水煮泡、剥皮抽丝后,竟能织出与蚕丝纱衣媲美的夏布。
《诗经》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的记载,证明葛布的运用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这种被称作"葛衣"的平民服饰,虽然质地略显粗糙,但透气性和吸湿性极佳,成为农夫、工匠等体力劳动者的夏日必备。
更具创意的是古人发明的"竹衣"。
将细竹篾编织成网状背心,穿在外衣与内衣之间,既能阻隔汗水浸湿外衣,又能形成空气流通的夹层。
这种被戏称为"隔汗衣"的发明,尤其受到轿夫、挑夫等重体力劳动者的青睐。
明清时期,一些讲究的竹衣还会用上等竹丝编制,边缘以布条包边,既实用又不失体面。
贵族以蚕丝彰显地位,百姓用葛麻追求实用,劳动者靠竹篾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总觉得古代保守,可越是深入古人的日常生活,那些关于"保守""拘礼"的刻板印象就越是摇摇欲坠。
在对抗酷暑这件事上,古人展现出的实用主义精神与变通智慧,常常让现代人都要为之惊叹。
唐代无疑是古代服饰最开放的时期之一。
长安城中的贵族女子可以穿着低领薄纱漫步街头,敦煌壁画中的舞姬们轻纱曼妙,臂钏与璎珞在阳光下闪烁。
这种开放的风气与当时强盛的国力和多元的文化交融密不可分。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服饰风格逐渐转向含蓄内敛。
朱熹等理学家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使得女性服饰越来越注重遮掩形体。
但即便在这样的氛围下,民间依然保留着许多实用的避暑方式。
明清时期,服饰规范变得更为严格。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大明令》中详细规定了各阶层的服色与用料,清朝更是通过"剃发易服"政策强化服饰管制。
但律令再严,也挡不住人们对凉爽的本能追求。
江南地区的渔民发明了"油衣",在粗布上涂抹桐油制成防水又透气的劳作服,北方的商旅则偏爱"麻衫",用透气性极佳的大麻纤维织造。
除了服饰上的创新,古人的避暑方式更是五花八门。
春秋时期就有"冰鉴"这样的原始冰箱,唐代宫廷用水车驱动风扇,宋代出现专业的"卖冰人",明清时期则流行竹夫人这样的纳凉用具。
回到《清明上河图》中那个只穿红色短裤在树下乘凉的男子,他身边的行人神态自若,无人侧目。
这个细节或许最能说明问题,古人对待夏日的态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务实宽容。
那些被后世强加的"保守"标签,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过去。
当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制高点回望过去时,或许应该少一些武断的评判,多一些理解的耐心。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