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不用养孩子这种‘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个几万块的包吃个几千块的饭了?”
在不少冲动消费话题的帖子下,这样的发言屡屡获赞,虽说这话是挺难听,但也确实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心声:孩子是真没人愿意生了!
眼见出生率持续下降,不少行业也是大厦将倾,什么幼儿园接连倒闭啦,儿童用品卖不出去啦都是小意思,就连产科大夫都开始哀嚎了。
从10年前产房人挤人,到如今医院空荡荡,大家到底为什么死活不生孩子了?

«——【·孩子是真少了·】——»
54 岁的上海产科大夫汪栗提起这些年的变化,只剩一声叹息。
上世纪 90 年代末她刚入行时,一个夜班接 8 台剖腹产手术是常事。
可现在完全变了样,有时候一整晚下来,连一个产妇都没有,大年夜值班都听不到一声新生儿的哭声。
曾经需要靠抢的产科床位,如今不少都空着,以前走廊里挤满陪护家属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

这位医生的感受可不是个人体验,而是整个行业变化的缩影。
2023 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 902 万人,上海人第一次生孩子的平均年龄就已经推迟到 31.66 岁,整体的平均生育年龄更是达到 32.56 岁。
生育意愿下滑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最明显的就是教育端的变化。
2023 年全国托儿所数量少了14808 所,孩子也少了 534.57 万人,不少托儿所都从往年的“挑孩子”变成了“被孩子挑”。

产科自身的困境则更为直接。
在上海多家区级综合性医院,产科分娩量锐减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有些地方甚至下降了 50% 到 60%,一大半业务量凭空消失。
不少医院的产科甚至因为接诊量持续不足,不得不彻底关停。

«——【·为啥不生了·】——»
产科的冷清不是偶然,说到底是大家不敢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没钱”了。
像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套房首付至少要两三百万,月供动辄一万五到两万。
这个金额足以耗尽两代人的积蓄,更别提再养一个孩子。

而如果要孩子的话,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
上海产检普遍得花8000 到 12000 元,如果遇到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情况,额外检查和治疗费用能翻一倍。
生产环节更有差距,顺产住普通病房要花 1 万左右,剖腹产或住 VIP 病房则需要 3 到 5 万元。
而这还只是把孩子生出来,之后的开支更是细水长流且不断加码。

光是婴儿的吃喝拉撒,一个月就得2000元左右。
等到了上幼儿园时,上海优质私立幼儿园年费能到 5 到 10 万元:就算选公立幼儿园,每个月也得3000元起步。
到了小学和中学,辅导、补习、特长培养等费用叠加,每年支出轻松超过 5 万元,这些数字让很多年轻人直言 “生不起”。

经济压力之外,职场对育龄女性的不友好更让她们不敢轻易怀孕。
有研究表明,女性每多一个孩子,收入就会下降约 17%。
上海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张女士就有亲身经历,怀孕后公司以 “岗位调整” 为由将她的薪资降低 15%,产假结束回到公司,原本负责的核心项目早已交给他人,晋升机会也彻底落空。
这种实实在在的 “母职惩罚”,让不少女性都不敢生了。

而更根本的变化,在于现在年轻人更看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结婚不一定必须生子。
在北京工作的 90 后白领李萌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她和丈夫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的生活上,并觉得“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活明白,实在没勇气再承担下一代的人生”。
这种观念的转变,再加上现实生活压力,共同拉低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直接反映在了产科冷清的病房里。

«——【·孩子不够会咋样·】——»
孩子变少除了让产科冷清,还会造成产科大夫技能的退化。
以前一周能做十几台复杂剖腹产,现在一个月都碰不上一台,折让不少老大夫都因为操作生疏而在技能考核里丢了分。
有些产科大夫实在熬不下去,要么转到妇科做常规检查,要么干脆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经被称为 “香饽饽” 的产科医生,如今成了转型最艰难的群体之一。

医疗器械行业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寒意。
浙江一家生产产科手术器械的企业负责人透露,2024 年公司剖腹产相关器械的订单量下降了 45%,为了生存只能砍掉三条生产线,员工从 200 人裁到了 80 人。
有行业报告统计,2023 年国内妇产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下降 7.2%,这是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往更长远看,生育率下滑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正在给整个社会埋下定时炸弹。
现在我国人口下降的趋势已经明确,与之对应的是能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企业招工将会越来越难。
广东、浙江等地的制造业工厂,普工月薪涨到 6000 元还是招不到人;
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压力,2024 年部分省份的养老金出现缺口,不得不依靠中央出手才能按时发放。

面对这样的现状,各地已经陆续出台政策 “催生”。
上海就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 3000 元,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缴纳的社保费可申请 50% 补贴。
四川广元则把重点放在了托育服务上,通过 “政府补贴 + 机构让利” 的方式,让当地托育机构平均月收费从 2021 年的 3500 元降到了 2025 年的 1450 元。
但不少人还是反映 “补贴杯水车薪”,要真正提升生育意愿,还需要更全面的保障,从多个环节为年轻人 “减负”,让他们敢生、也能养。

生育率关乎社会活力与未来发展,需要企业摒弃生育歧视,政策精准减负,社会构建包容环境。唯有各方携手,筑牢生育保障网,才能让年轻人敢生、能养,让产科病房重归热闹,让人口发展重回良性轨道。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