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六鳞
编辑|六六鳞
提起古代人的着装,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严严实实、层层叠叠的华服。尤其是女性,仿佛从头包到脚,连手腕都不露。这种刻板印象让我们认为古人保守至极。实际上,翻开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古代人夏天的穿着,开放程度远超现代人想象!
远古先民面对炎炎夏日,穿着选择其实相当简单——几乎不穿。
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俑,多数上身赤裸或仅有简单遮挡。进入夏商周时期,随着纺织技术发展,麻布成为夏季主要衣料。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襦"字,指的是一种短上衣。
周代时期,《诗经》中频繁提到"六月息耕,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九月授衣。"
意思是直到秋天才开始穿上正式衣服,那么夏天呢?多数时候,特别是工作劳动时,人们上身几乎不着寸缕。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仪逐渐规范,官员在正式场合需着"深衣",可民间夏季着装依然相当随意。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据说夏天常常"裸体箕踞"(赤身露体斜倚而坐)。更有名士们热衷于"裸游",在水边脱光衣服畅饮长谈。
汉代是中国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出土的大量汉代壁画、画像砖和陶俑显示,汉代女性夏装普遍为"襦裙"组合。这种装束中的"襦"是紧身短上衣,经常露出腰腹部位;下身穿着的裙子则开叉很高,行走时腿部若隐若现。
《后汉书》中记载,汉章帝的贵妃阴氏"夏月轻纱,体膏粉黛"。这里提到的"轻纱"材质极薄,近乎透明,远比现代薄纱裙还要暴露。
这种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适应炎热气候的实用考虑。
汉代男性的夏装更为简单。《说文解字》中提到"褌",即类似现代内裤的贴身短裤。普通男子夏季劳作时,上身赤裸,只穿一条"褌"是很常见的。
魏晋时期,尤其是建安年间,名士风流成为社会风尚。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人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在炎热夏天常常赤身露体,饮酒高谈。
《世说新语》记载,阮籍、嵇康等人夏天常在竹林中"裸袒箕踞",意思是脱去衣服,随意而坐。这在当时并不被视为不雅行为,反而被视为一种返璞归真的表现。
司马氏《晋书》中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炎热难耐时,会"脱衣露体,以扇自扇"。连皇帝都如此随意,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由此可见,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夏季着装,无论男女,都远比我们想象的开放得多。与今天的人们相比,古人在炎炎夏日中,穿得更少,也更自在。
提到唐代服饰,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丰满圆润的唐代仕女形象。这个时期,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奔放的时代之一。
盛唐时期,女性服饰大胆创新,特别是夏季着装几乎可以用"清凉"来形容。唐代女性时兴穿着"半臂"——一种袖子很短或几乎没有袖子的上衣。这种设计使得肩膀和大半个手臂完全暴露在外。
唐代宫廷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生动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夏季着装:轻薄透明的纱质上衣,露出里面的抹胸;宽松的裙装系于胸下,勾勒出体态;甚至有些贵族女性会在手臂、肩膀上涂抹胭脂,以增添美感。
《唐诗》中多次提到"罗衣"、"纱衣"。这些面料轻薄透明,穿在身上若隐若现。白居易诗中"薄罗小扇招微风,淡淡衣巾帖酥胸",描绘的就是唐代女性夏日着装的轻薄质感。
男性的夏装同样开放。《唐六典》记载夏季官服为"单衣",即一层薄薄的丝织品。唐代男子私下里更是经常"袒襟"(敞开上衣前襟)或干脆赤裸上身。
宋代社会相较唐代趋于保守,女性服饰开始注重端庄,整体上比唐代保守。不过夏季穿着仍保留相当开放的一面。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图中可见,夏天劳动的男子多半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或长裤。女性虽然比唐代包裹更多,但夏日里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穿着短衫、露出手臂和锁骨的妇女。
宋代女性流行穿"抹胸",这是一种缠绕在胸部的长布条。《东京梦华录》描述宋代女性夏装时提到:"夏则背子小衫,罗纨绮绣。"这里的"背子"是一种无袖短褂,穿着时露出整个手臂和部分后背。
《宋史·舆服志》记载了宋代夏季官服制度。即使是正式场合,男子夏天也只穿单衣,面料多为轻薄的绢、绫等。高温天气,甚至允许官员"免冠袒裼"(脱掉帽子和上衣)办公。
可以说,唐宋时期,尤其是唐代的夏季服饰,无论从设计还是社会接受度来看,都达到了古代服饰开放性的巅峰。
元代以后,中国服饰整体上开始趋于保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夏季着装完全失去了开放性,只是相比唐宋有所减弱。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服饰习惯对汉族产生了影响。蒙古族服饰普遍宽大厚重,为适应北方寒冷气候而设计。这种风格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使得女性服饰趋向包裹更多。
尽管如此,元代壁画和出土文物显示,普通百姓的夏季着装仍相当实用。《元史·舆服志》记载,夏天允许官员穿着"比甲"——一种无袖短背心,露出手臂和部分胸膛。
明代服饰受到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社会风气趋于保守。正式场合的服饰规范严格,尤其是女性,被要求严密包裹身体。不过,在炎热的夏天,实际穿着与规范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有趣的是,《金瓶梅》等明代小说中描述了大量夏季生活场景,显示民间实际着装远比官方规定开放。书中多次提到夏天女性穿着"单衣"、"罗衣"、"纱衣"等轻薄透明的衣物,甚至能隐约看到肌肤。小说中的男性角色更是频繁"裸体纳凉"。
清朝入主中原后,满族服饰逐渐融入汉族社会。满族女性的旗袍前身——"旗装",相对宽松肥大,包裹严实。不过,夏季版本通常采用轻薄面料,并有一些设计上的调整。
康熙年间的《养小录》描述了当时上层社会女性的夏季装束:"夏日穿纱罗轻衣,薄如蝉翼。"可见即使清代贵族女性,在炎热夏天也会选择轻薄到几乎透明的衣料。
清代男性夏装相对简单。《清稗类钞》记载,普通男子夏天常穿"布褂"或"葛褂",材质轻薄,长短适中;炎热时,常常将上衣全部解开,露出胸腹,称为"掀褂纳凉"。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服饰虽逐渐趋于保守,尤其在公共场合,但在炎热夏季的实际生活中,人们仍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对开放、轻便的着装。这种官方规范与实际生活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灵活性和实用主义精神。
从先秦的自然随意,到唐代的开放巅峰,再到明清的逐渐保守。不过,即使在最讲究礼法的时代,古人夏季着装的实用性和开放度仍超出现代人想象。
与现代人相比,古人的夏季着装有几个显著特点:
古人更注重面料的自然属性。葛布、麻布、轻薄丝绸等天然材质,透气性极佳。唐代诗人白居易赞美葛布清凉:"葛为裳兮麻为衣,清且轻兮凉且燥。"这种天然面料虽不如现代化纤抗皱耐磨,却有极佳的透气性和温度调节功能。
现代科技虽然发明了各种"速干"、"冰丝"面料,却很难达到真丝、葛布的自然凉爽感。古人的夏季面料选择,在今天看来依然科学合理。
古代服饰设计注重通风散热。敞开的领口、宽松的袖子、开叉的下摆,无不体现了"以形御热"的智慧。汉代女性的短襦露腰设计,唐代的抹胸露肩风格,都比现代许多夏装更有利于散热。
考古发现的汉代陶俑展示了当时流行的"高腰襦裙"——上衣短小,下摆刚好到胸下,露出腰腹部位。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在炎热环境中极为凉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腰腹部有丰富血管,是人体重要的散热区域。汉代女性的这种穿着,恰好利用了人体生理特点。
古人夏季着装更加符合人体工学。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服饰必须最大限度帮助散热。许多朝代的夏季便服设计都极为人性化——宽袍大袖方便空气流通;束腰设计提升通风效果;开衩设计便于行走时散热。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人体需求的深刻理解。
总结来看,古人的夏季着装远比我们想象的开放和实用。从材质选择到设计理念,从文化态度到穿着习惯,古人展现了面对自然环境的聪明适应力。比起现代人有时过于追求时尚而忽视舒适度的倾向,古人的夏装设计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
回望历史,我们应打破对古人保守刻板的想象,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古人的夏日着装,不仅是应对气候的实用之举,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生活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跨越千年时空,依然闪烁着启迪现代人的光芒。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