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素齐今昔(四)
苏 丽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察素齐回到了人民手里。随即,党派来了工作组,镇上成立了人民政权。接着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运动。
解放初,察素齐由于长期受国民党和日本鬼子的统治,经济落后,社会秩序混乱,镇内建筑破烂不堪,人们的生活仍很穷困。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人民政府领导这里的蒙汉等各族群众,积极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大力发展生产。
经过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农、工、商各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1958年,萨拉齐县并入土默特旗,察素齐镇成为土默特旗旗委和政府驻地,旗直属各机关迁来此地。这以后,各项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58年的时候,察素齐镇东西宽2600米,南北长750米,建筑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镇内仅有一条大街横贯东西,街面宽9米,土路面,沿街两侧均为土房或旧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平房,住着居民和商业铺面,市政公用设施一无所有。
这与社会主义新型城镇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于是按规划将旧区的街道,如中山街,拓宽取直,重修路面,又新建新兴路、博彦路、影院路、长安街和友好街,全胜路北段等5条大街,全长6790米,其中有5条共6580米为沥青路面。
使察素齐镇内街道纵横,四通八达,道路宽阔,路面平整。在改造旧区和建新路的过程中,全镇各族人民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各单位出钱、出车、出人,同心协力,为建设城镇出力。
在修路的同时,发动与组织镇内职工干部、学生、农民,大搞镇内外绿化。1960年,呼包公路察素齐段的两侧都栽上了穿天杨,如今这些树木已经成材。镇北、镇南的片林也已绿树成荫。
以前,镇内居民用水均靠土井,车拉肩挑,十分不便,也不合卫生要求。70年代开始出现机电井,1982年共有机电井50眼,有些单位自己还建了水箱、水塔,埋设了1万多米长的供水管道,从1982年开始,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土默特左旗共投资269.69万元,搞了自来水工程建设,在镇内埋设输水主干管道12.6公里,使全镇人民吃上了自来水。
1958年以前,察素齐镇没有电,居民们用小煤油灯照明,街上没有路灯,夜晚街道昏暗,行人稀少。1959年,建起了发电厂。60年代初期,从包头又输来了高压电,发电厂遂改为变电站。
从此,镇内生产和居民生活用上了电。主要街道都逐步安上了路灯。1982年,在人民路东侧建起了路灯配电室,埋设路灯专门电缆880米,新安装高压石英灯40盏。
1958年以后,察素齐镇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从1958年到1962年,先后建起了氮肥厂、旗医院、旗人委办公楼、旗人委礼堂等较大建筑,及旗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和一批干部职工宿舍,建筑总面积11000平方米。
70-80年代,又相继建了邮电办公楼、土默特饭店、旗委和旗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供销大楼、中山商场、人民路商场、旗宾馆、旗展览馆等20多幢大楼,从1958年到1982年,各单位在察素齐镇内建设征用土地约190万平方米。
1982年5月,旗委、旗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在人民路东侧动工兴建,1985年建成,占地面积17925平方米,建筑面积5194平方米,造价77万元。这幢办公大楼六层混合结构,外镶金黄色瓷砖,设计新颖,装饰美观,十分宏伟壮观。
1985年建成的土默特宾馆是一座6层较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漂亮,内部设备齐全,是察素齐最大的一座宾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共有床位554个。
房间分为甲、乙、普通三等,甲级房间是里外套间,带卫生间,紫砂小方砖地面,塑料薄膜壁纸裱墙,沙发床、沙发、壁柜、衣架、彩电、电话等一应俱全。乙级房、普通房也设备齐全、舒适方便。每一层楼设有小型会议室,便于开会学习。宾馆附属有能容纳400人同时进餐的现代化餐厅。还设有雅座小餐厅和回民灶。
在这里进餐,不仅能够吃到哈素海的鱼、台阁牧的火鸡、烤全羊等闻名于区内外的名菜,还可以吃到具有地方风味的莜面、油炸糕、烧卖、荞面、豆面等。
这些宾馆先后接待过国家、内蒙、呼市的领导同志,接待过英、日等国的外国朋友以及港澳同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期间,国家副主席乌兰夫来到土默特左旗就在这里休息和进餐。
在人民路西侧,土默特宾馆旁边,一座乳白色的民族形式的高大建筑巍然耸立,建筑上方正面由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展览馆”几个大字金光闪闪。
这是旗展览馆,这座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投资74万元的展览馆,是1986年10月动工,1987年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前夕建成。一进展厅,一座蒙古族姑娘敬献哈达的大型雕塑迎门而立。馆内共分两层,一楼有东西两个展厅,举办土默特左旗四十年成就展览;二楼中央是蒙古包形状的电视厅,主要播放土默特左旗自己的录相厅的四周展出内蒙、呼市四十年成就照片。
1987年8月13日,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在这里接见了旗领导班子,参观了展览,并题名留念。乌老看到展出土默特左旗的民族构成情况时说:
“民族越多越好,民族越团结越好,只有民族团结搞好了,我们的事业才能搞得更好。”
大厅里还展出了杨植霖同志为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寄家乡土默特左旗留念题词:
“血染山川泪洗家,留得隐痛看伤疤,吾思世代相安乐,应防阴间鬼弄牙。”
建国后,察素齐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1958年以来,察素齐镇相继建起了化肥、催化剂、水泥、石棉、机电、制酒、印刷、农机、汽车修配、粮食加工、食品、汽车配件、五金制品、综合木器、服装、制鞋、皮毛、塑料制品等工厂。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底,工业产品近50多种,年总产值3959.6万元,利润510.6万元。所生产的碳酸氢铵,325和425水泥、水泥石棉制品、氧化触媒、增塑剂、白酒、布鞋、皮鞋、皮夹克等,除满足本旗需要外,还销往自治区各盟市和兄弟省市。
其中B104、B106、B107氧化触媒催化剂,质量达到部颁标准,填补了自治区这项化工产品的空白。“敕勒川”白酒在1980年自治区白酒质量检查评比会上,与“鄂尔多斯”白酒并列第六。
察素齐镇的商业有百货、五金、糖业烟酒、食品、副食品、土产、生产资料、燃料、饮食、石油等11个大公司,还有供销社和商业总店。有农贸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各一处。
建国后,这里成立较早较大的国营商店是人民路百货综合商店,营业面积800多平方米。这个商店于1972年底开始营业,当时有职工38人,全年销售额90多万元。
1986年有职工60人,全年销售额152万元,比1972年增加近1倍。经营针织、百货、文化、鞋帽、副食、五金交电等类商品。
并设有民族用品专柜,经营项目有哈达、银碗、蒙古刀、蒙古袍、腰带、马靴、马鞍、马蹬、马屉、铜壶、烟嘴、鼻烟壶等。
察素齐现有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2所。察素齐第一中学为旗重点中学,1979年高考中,文科类地理考试成绩为呼和浩特市第一,数学第二;理科类考试成绩物理、化学、政治为全市第四,总名次列全市第五,1981年高考成绩在呼和浩特地区名列第二。
三所中学中有一所民族中学,即土默特左旗民族中学,这所中学1975年兴建,1976年开学。
1982年有初中班12个,高中班8个,在校学生819人,其中蒙古族学生764人,有教职工152人。汉语授课,加授蒙文。建校以来共毕业初中生1236名,毕业高中生809名,有14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80年被列为呼和浩特市的重点中学。
五所小学中有两所是民族小学,即土默特左302旗蒙古族学校和察素齐回民小学。旗蒙古族学校1981年兴建,1982年 10月开学。是土默特左旗唯一的蒙语授课的民族小学,也是旗的重点民族小学。学生全部在校住宿,学校配有专职生活教师。学生享受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学校备有大轿车一辆,供节假日接送学生。
察素齐镇的文化事业也较兴旺发达。镇内有文化馆、图书馆、历史文物馆、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电影院、乌兰牧骑、晋剧团、歌剧团、展览馆等。文化馆常年组织群众性的业余文学、美术、戏剧、摄影、音乐舞蹈、政治时事宣传等活动。
旗乌兰牧骑和晋剧团,经常联系实际编演和移植一些小戏和音乐、舞蹈、曲艺等节目,活跃全旗人民的文化生活。晋剧团上演的传统剧目《打金枝》、新编剧目《青山之路》等,很受群众欢迎。
乌兰牧骑在呼和浩特1980年专业文艺会演中,民族双人舞《斗争》、独舞《敕勒川牧歌》、笛子独奏曲《大青山的春天》、歌曲《少奇同志到草原》、《呼和浩特颂》、二人台《一个正好》等节目,获会演优秀节目奖。
解放前,察素齐镇没有为群众看病的专门医疗机构,只是在“恒德堂”、“恒盛永”、“德盛永”等私人药房中有坐堂医生。建国后,镇内只有兴伟和相阁两个私人诊疗所。
1959年,国家投资13万元,在镇内新建旗人民医院。1980年,旗医院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医院。1982年,国家投资75万元,新建病房楼,1986年建成交付使用,内有病床200张。
现旗医院门诊部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心电图室、手术室等。有脑血流图仪、脑电图机、冰冻器、200毫安X光机等主要医疗器机487件,救护车一辆。一般性的病症及手术,不用到旗外,这里都能解决。
从1976年到1982年,平均每年诊疗68377人次,住院1432人次,住院治愈率为67,8%,好转率为21.2%。
土默特左旗人民广播电台设在察素旗镇,以蒙汉两种语言向全旗人民广播。汉语广播每周7次,“全旗新闻联播”、“今日土默川”、“科学与技术”、“农村俱乐部”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蒙语广播从1982年开始,新闻节目每星期二、五播出,每次10分钟。每天有一次20分钟的蒙语会话节目。
1983年,建了彩色电视差转台,覆盖面积为半径9公里。察素齐镇及周围均可看到中央、内蒙和呼市清晰的彩色电视节目。
察素齐镇蒙、汉、回等民族杂居,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民族政策一度遭到践踏,各族人民群众蒙受了严重损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平反了在民族问题上的冤、假、错案,弥合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严重创伤,民族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后,镇内针对一些回族做买卖资金短缺的情况,在贷款上给予照顾,对蒙族较多的居委会和乡村重点扶持生产,帮助购买牲畜,围建草牧场,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不少原来贫困的居委会和乡村改变了落后面貌。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