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慈禧尸体被孙殿英的士兵侮辱后,尸体上为何长满白毛?

一场打着“军演”旗号的盗墓大戏,炸开了慈禧静卧二十年的奢华墓室,老佛爷的尸身惨遭侮辱,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尸体被扒出后竟然发生了可怕的异变。

军阀演出的盗墓大戏

1928年的夏天,华北的天空闷得像个闷罐子,地平线上时不时传来军号声。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穿着笔挺的军装,神情冷峻地盯着地图,对外宣布——要在清东陵一带进行军事演习。

这消息传出去,军纪森严的样子唬住了不少人。可谁能想到,这所谓的“军演”,其实是一次有预谋、有计划的大盗墓行动。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昌瑞山南麓,埋着清朝从顺治到同治的五位皇帝,还有慈安、慈禧等十四位皇后,以及上百位妃嫔。规模之大、陪葬之丰,足以称作一座地上地下的“皇家宝库”。

这种地方,历朝历代都是重兵守卫、禁地森严的,民国初年的战乱中,也还算保住了原貌。然而到了1928年,守陵制度早已崩坏,陵区的防护形同虚设。孙殿英盯上它,不是一天两天了。

所谓“军演”不过是障眼法。7月,孙殿英的部队以“军事演习”为名,直接在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外布阵,炮声隆隆,震得山谷回响。炮弹不打别的,就冲着地宫的入口去。

几轮轰炸,厚重的石门被震开了裂缝,大殿的门梁轰然倒下,尘土飞扬。接着,他的士兵像潮水一样涌入陵寝,灯笼、火把点得通明,地宫里金光闪闪的景象映入眼帘。

慈禧的棺椁摆在正中,周围是琳琅满目的陪葬品——金丝织锦、玉器、翡翠、西洋钟表、奇珍异宝。那些士兵像饿狼扑食般,将能搬的全都搬走,搬不动的就地拆解。

金器被砸成碎片、珠宝被扯下塞进口袋,就连棺椁上的金丝绣布,也被割成一块块拿走换钱。有人把慈禧头枕下的夜明珠抠走,有人将棺材上的金饰拆得干干净净。

在这个过程中,慈禧的遗体被暴露在外。据当时的说法,她的面容依旧清晰,衣饰华丽,但暴露在闷热的夏季空气里,这种保存状态很快会发生变化。

更有一些骇人的传闻流传开来——据说有士兵试图侮辱遗体,这一说法真假难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刻,慈禧的安宁彻底被打破。

孙殿英此举震惊了全国,也让清室后人陷入巨大震动。可在当时的民国军阀混战中,这种事虽惊世骇俗,却没人能真正追究。孙殿英后来还振振有辞地辩解,说是为了筹措军费、拯救国家云云。可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赤裸裸的劫掠。

而在劫掠之后,陵寝的门洞大开,地宫里的温度和湿度再也维持不住,夏日的热浪和尘埃涌入,才为接下来的异象埋下了伏笔。

热天里的奇怪“长毛”

盗掘发生后不久,清室后裔宝熙受命前往东陵,进行重殓与修整。根据宝熙后来回忆,这次“东陵重葬”之行是从8月20日出发,22日抵达东陵,9月8日回到北平。也就是说,他们进入陵寝时,距孙殿英盗掘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可这一月,陵内的景象已面目全非。

宝熙的描述令人触目惊心:慈禧的遗体“尚属完全”,但由于出棺多日,加之天气炎热,皮肉已经开始发酵,遍身俱长白毛。

白毛的形成原因并不神秘——高温潮湿、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促使细菌与霉菌在皮肤表面迅速繁殖,长出的霉菌丝远看就像一层白毛,覆盖了整个遗体。

除了慈禧,乾隆与后妃们的遗骸更是惨不忍睹。棺椁被破坏,尸骨凌乱无次,有的头骨与下颌分离,有的头颅甚至远离原位。

乾隆的颚骨只剩一颗牙齿,辨认时只能靠骨骼大小和颜色区分性别与身份:老年男性的骨色发紫,女性的骨色发白。两后三妃中,只有一具遗骨完整,其余全都缺损严重,有的后半个头骨直接不见踪影。

而整个地宫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秩序。地板上是翻倒的棺材板、散落的随葬器物、破碎的棺木与碎石瓦砾。原本雕梁画栋的墓室,如今被火把照亮时,只有满目的残败与腐臭。

宝熙等人尽力将慈禧的遗体重新整理,换上尽可能整洁的衣物,再次入棺安放。但他们也清楚,这一切不过是“亡羊补牢”。

陵区的结构已经被破坏,密封性全无,湿热气流与霉变腐蚀会继续侵蚀其中的每一样东西。宝熙在访谈中感叹,这地方“很难恢复”,无论外观修补得再精致,地下的原貌已永远失去了。

这一幕,既是慈禧个人命运的讽刺,也是整个清王朝余威荡然的象征。昔日九五至尊之地,如今竟连一具遗体的尊严都守不住。

三进三出的大人物

慈禧的遗体,命运曲折到连“安葬”这种终点,都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1908年去世后的正式安葬。这一回,慈禧可谓用尽奢华:早在她生前,便不惜打破清制,坚持为自己修建独立陵寝。

普陀峪定东陵耗时六年建成,耗银五百多万两;后来又在光绪二十一年以“修缮”为名,大规模重建,工程持续十三年,到1908年10月18日才竣工,四天后她便去世。第一次入棺,算是她亲手为自己准备的终极舞台。

第二次入棺,就是1928年盗掘后的重殓。孙殿英的劫掠让地宫狼藉不堪,慈禧遗体被迫从棺中取出,在暴露和高温下迅速变质,皮肉发酵、通身白毛。宝熙等人前来收殓,清理遗体后再次入棺。这一次,入棺已没有当年的风光和庄严,只剩尽量挽回颜面的尴尬。

第三次入棺,则是建国后80年代的重新清理。清末至民国,东陵多次受损,尤其战乱时期,陵寝周边难得安宁。

1983年到1984年,国家文物部门对清东陵进行重修与清理,慈禧的棺椁又被移出、检查,再次安放,最终复原到1928年陵寝尚未破坏时的模样。

慈禧一生争权夺势,最后却连“长眠”都变成了奢望。她花费巨资打造的普陀峪地宫,本意是要在青山绿水间永享安宁,结果却没逃过人祸战火的侵扰。豪华的丹陛石、“一凤压两龙”的雕刻、耗银巨万的殿宇,在孙殿英的炮火和士兵的靴底下,都成了碎片。

三次入棺的背后,不只是个人命运的起伏,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昔日的盛世与威严,在新的历史洪流面前,顷刻间土崩瓦解。慈禧,终究没能带着她的权势与财富,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参考资料:

清东陵被盗后面目全非:慈禧尸体遍身俱长白毛.中国新闻网.2015年04月20日

慈禧墓被盗历史真相震惊世人:慈禧惨遭毁容辱尸!.河北都市网.2019-11-23

慈禧死后三次入棺之谜.人民网.2010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历史   尸体   慈禧   侮辱   士兵   东陵   遗体   陵寝   棺椁   地宫   普陀   乾隆   墓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