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秦朔朋友圈
作者:刘捷
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没什么留学生,明清以前是因为外邦比我们蒙昧多了,没啥可学,之后则是因为闭关锁国。但是“防细作”这事儿倒是一直有的。
大唐年间,国势鼎盛,万邦来朝。长安被称为世界之都,大量外国人来此经商和交流,有些就长期居住了下来。
有胡商,来自中亚和南亚为主,也有欧洲人经丝绸之路而来;有各国使节,有僧侣,除了佛教道教,当时有祆教(也叫拜火教,来自波斯)、景教(来自叙利亚的东方基督教分支)、伊斯兰教、摩尼教(要说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大家就熟悉了)都在自由传道;还有各种艺人,技术型工匠,以及来我国留学和交流的学生,就像日本遣唐使,等等。
一度长安的外国人口达到了10%,买房买地,经商甚至做官。这个国际化程度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现在上海的外国常住人口也只有不到1%。
那么,当时的长安是不是很乱?社会治安其实也还好,唐朝对外国人既不高看一头,也不特别欺负打压,一视同仁。那么有没有大量间谍或者敌对人士潜藏在其中,进行窥探和破坏?的确有的。
契丹、突厥势力一直有探子跟随商队来刺探,张九龄在《论东北军未可轻动状》文中就说“契丹等翻覆,或往或来”,要防止“假商贸之名,窥我虚实”。
对其他各国呢,李德裕《论译语人状》特别说要防范翻译人员勾结外邦的风险,选翻译要严格审查社会资质。可见有关情报工作的案例是一直在发生的。
例如在《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有吐蕃商人借传教之名绘制长安城防图,被一举截获,在敦煌《沙洲图经》里也记载了阿拉伯商人牵扯到传递唐朝藩镇情报的案例。
那么唐朝是怎么应对的呢?一是严格执行户籍和关津制度,后者可以理解为护照和海关管理;二是入住后的登记和职业核查;三是地域管控,皇城、官署、重要工坊等敏感区域禁入,《卫禁律》上有“阑入罪”的条款,四是监控贸易,防止违禁品例如地图、兵书、公文类的流通。
总之,以日常规范管理为主,辅之以重点破案、震慑宵小,外松内紧,但是从来没有因为一起案件而兴起歧视驱赶外国人、中断交往的行为。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代都奉行类似的策略,一方面是为了要体现上国风范,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年一篇雄文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