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出唐朝街巷!大道15米宽,车辙规格直逼大明宫,太震撼了

山西晋中榆次区使赵村的田野考古揭开惊人发现:一条残宽15.2米的唐代大道重见天日,其双向车辙间距1.36米,辙沟深达8厘米,石碾反复碾压留下的光泽犹存。当测量数据与西安大明宫丹凤门外御道参数比对时,误差竟不足百分之二,这意味着在远离长安的河东地区,存在着一条与帝国核心规制高度吻合的官道。

2022SJ1这条路,刚挖出来那会儿,土层里全是碎砖碎瓦,石灰垫在最底下,上面铺着细沙,再是河卵石和黄土混着压得死死的,总共也就半米厚,用手比划一下那个硬度,跟现在的混凝土有一拼,一压能扛十五兆帕,C20标准妥妥的,这路结实得不像话,压了一千年,下沉还不到三十厘米,罗马那边欧洲大道都陷下去一米多了,唐朝工匠那脑子真好使,路两边还搞了两套排水沟,东边是砖砌的暗渠,砖上还刻着“易定”两个字,西边全是八棱的松木管子,用麻绳缠着,碳十四一测,就是唐穆宗那会儿,公元八百二十年前后,这路一直在用,官道的身份跑不了。

地上那些车辙沟,四条主沟直对着长安城的统一轨距,拿唐尺一量,四尺八寸,旁边还夹着些浅的车辙印,那是偏辕货车自己走的道,沟里头还嵌着开元通宝的铜钱,成分跟大明宫含元殿挖出来的一模一样,车流量得有多大,钱掉了都没人捡,路面上还有“S”形的刹车印,马蹄窝都踩出四厘米深,感觉眼前就有一辆货车在紧急躲人,那场面一下就活了,地里又翻出来个飞狮纹的鎏金带扣,说明西域的商队也来过这儿,一堆杂物里全是故事。

考古队往北边挖,挖到坊墙的墙基,三米五宽,唐会要里头写的“墉有门,门有守”,砖砌的排水沟在墙外头,用铁锔、卯榫连着,沟底的河卵石排得那叫一个整齐,一个“T”字形的台基也露出来了,东西长二十六米,台子前面三排柱础,一米二一格,这规制就是大明宫含元殿朝堂柱网的标准,挖出来的残碑上写着“易市令裴”,贞观十年就设了榆次易市监,一个正七品的官管着三个县的互市,鼓声一响,商队进进出出的样子全出来了。

这路一出土,唐代州城的规模以前光看史料就一句话,写着“开元中扩其东”,现在有实物了,元和八年汾河改道,把西边的码头给冲了,榆次城就整个往东挪了六百米,这条新官道也就跟着修起来了,地理分析也对得上,汾河冲积扇的东边慢慢垫高,古人就顺着地势搬家,村里的老人说打小就管这地方叫“跑马道”,谁知道脚底下藏着这么个大家伙,长安天街的血脉一直流到这儿了。

拿长安朱雀大街一百三十米的宽度比,这边宫城御道的规制跟长安是一样的,大明宫丹凤门是五门道的设计,山西榆次这个市门楼的三排柱础就遥遥呼应上了,拿晋阳古城模型一算,唐代州城的周长有四十二里,地方城市也按这么严的标准修,这条路一落地,里坊制度就从纸上活了过来,成了能摸得到的时空切片,帝国的交通线从京城一路铺到了最边上的州县。

考古队现在正搞保护,准备在遗址上建个模拟展示区,装上传感器,还原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游客走进去就像回到了千年以前,考古领队说,这条路就跟长安御道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样,总算见着面了,这路不光是工程的见证,也是唐朝标准化交通、文化认同、政治统一的一个缩影,现代的高架桥就在遗址上头跑着车,LED灯在夜里划出一条条光带,地下的唐代车辙安安静静地躺在历史深处,上下交错,现实和过去就在这一刻重叠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车辙   街巷   山西   挖出   唐朝   大道   规格   长安   唐代   丹凤   河卵石   开元   柱础   排水沟   商队   官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