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程院)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极端高硫高温高压井筒材料综合评价体系”,获得全球材料性能与防护领域最高奖项——材料性能与防护协会(AMPP)卓越工程奖。AMPP评价该体系“重新定义了镍合金在极端高硫环境中的应用边界,形成了更经济、安全且经国际验证的新技术路径”。
“十四五”期间,工程院聚焦油气勘探开发“井工程”科技需求,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和集团公司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勇闯“无人区”,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
“那份被卡住、被牵制的滋味,做梦都想摆脱!”回忆起多年前国内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工程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蒋宏伟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不甘,“现在好了,‘卡脖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份底气,源于矢志不渝的创新坚守。
“十四五”期间,工程院搭建起6个国家级、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形成7大研究领域、36个研究方向,牵头承担了17个集团公司关键核心项目。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对标中,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这5年,工程院向深进军,形成复杂深地钻完井核心技术,支撑我国钻完井深度从8000米深到1万米深的跨越。承担了万米深地钻完井科技攻关,破解了多项钻完井工程世界级难题,形成了复杂深地钻完井核心技术体系。
这5年,工程院行“准”致远,形成非常规油气精确制导钻井技术,支撑我国水平井从3000米水平段长度到5000米的跨越。在钻井瞄得准、打得远上下功夫,支撑长水平井、薄储层、千米井下对接、长输管道穿越等钻井的精确制导。
这5年,工程院以“智”赋能,研发出数字化钻完井系列软件,支撑我国钻完井工程实现由经验施工到科学决策的跨越,推进工程技术电动化、数智化研究,推动钻井、固井、连续管作业等工程技术步入数字时代。
这5年,工程院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申报的专利达145件,授权73件,申报国际标准2项,荣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国际E&P工程创新奖1项、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3项、CIPPE展品创新金奖3项。
2025年2月20日,中国石油宣布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胜利完钻,首次发布万米深钻十大技术利器,工程院5项技术利器跻身其中。这些技术利器经受住了超深、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应力、复杂压力系统等极端工况考验,助力“万米深井”成为比肩“万米深潜”“嫦娥探月”的国之重器。
5年来,工程院主导深地塔科1井、川科1井2口“万米深井”的工程设计与方案优化,20余项创新技术在此落地,一举创造4项世界纪录。高性能钻头、抗高温钻井液等一批利器各显神通,推动我国深地“井工程”全面迈入“万米时代”。
向难而行,方显担当。在页岩油、气示范区,工程院深度参与高水平示范创新联合体建设,完成40余口技术总包提速示范井。膨胀管、控压钻井装备等10余项技术大显身手,创下多项提速纪录,为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四提”工程注入强劲动力,支撑我国水平井水平段长度首次迈上5000米台阶。
向新而生,赋能未来。针对储气库建设的迫切需求,工程院构建三大技术系列,持续跟踪评估26座储气库450余口井的运行风险;形成盐穴压缩空气、储氢等新技术,支撑了中国首个6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全球首座300兆瓦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的高质量建设。
2025年3月21日,工程院“中油工研”技术产品品牌正式发布,10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涵盖高端装备、尖端工具、核心助剂和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向行业展示了中国油气工程技术的硬核实力。
“这些品牌化、体系化产品,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井打成打好、提速提效提供了保障。”工程院江汉机械研究所总经理谭多鸿表示。
5年来,工程院打造系列优势特色技术产品,技术从单一突破到形成七大类别,产品从个别发展到集成配套,覆盖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全链条,形成了“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的良性循环。
5年来,工程院构建了EISC数字化管理平台,钻井主要事故复杂报警成功率达87%,连续管安全服役寿命提高20%;定型12种尺寸28个型号的高端PDC钻头,在国内国际市场应用近700井次,进尺超过35万米。精细控压钻井及配套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有效支撑渤海湾、南海等海洋复杂地层的钻完井作业……
使命在肩,创新不止。为了将能源饭碗端得更牢,工程院以及石油科技工作者们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前方,在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科技传奇。

记者:喻鹤兵
通讯员:杨高 康岳 陶红梅
来源:中国石油报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