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酒桌上豪气干云开的那瓶奔富,可能一半钱进了走私犯腰包,另一半给国家挖了个1.45亿的税窟窿——直到昨天,广东高院一纸判决,主犯庄某领了9年牢饭,这事儿才算画上句号。但老百姓看不懂了:不就是瓶进口酒吗?怎么能偷逃这么多税?跨境电商这好好的政策,咋就成了走私犯的“绿色通道”?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1.45亿的税是怎么飞走的,又为啥偏偏是奔富成了“走私顶流”。
一、奔富为啥成了走私犯的“梦中情酒”?175.6%的税率,喝的不是酒是“税票”
先给大伙儿算笔账:2021年到2024年,澳洲葡萄酒进中国内地,税率高到啥程度?116.2%到218.4%!就拿奔富母公司富邑来说,海关总署白纸黑字写着:关税175.6%。啥概念?假设一瓶奔富成本100块,正常报关进来,光税就得交175.6块,总成本直奔275.6块,经销商再加点利润,超市卖600块都算良心价。
可香港呢?零关税!同样那瓶奔富,香港进货100块,走私到内地,就算卖300块,中间都赚200块。你说这利润空间,够不够让人心动?更别说2022年之后,超市里的奔富BIN407直接涨到1200块,价格翻倍,走私犯眼里这哪是酒,分明是印钞机!
庄某这案子里,1.45亿逃税总额里,奔富一家就占了1.33亿,足足91.7%!为啥偏偏是奔富?你想啊,老百姓认牌子,奔富名气大、销量好,走私进来不愁卖;再者,税率高、差价大,同样走私一箱酒,奔富赚的比别的酒多好几倍。就像小偷专偷金项链不偷钥匙链,走私犯也懂“抓大放小”,奔富这不就成了“走私顶流”?
二、跨境电商:本是便民好政策,咋成了走私犯的“洗白神器”?
要说这案子最气人的,是庄某用的“跨境电商”路子。本来国家搞跨境电商,是为了方便老百姓海淘:国外商品先存保税区,不用先缴税,等个人下单了再清关交税,又快又便宜。结果到了庄某这儿,成了“偷税漏税一条龙服务”。
他咋操作的?业内人士说了,核心就是“三单造假”,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假装你买了酒,其实货都被老板拉走卖了”。
第一单:虚假订单。庄某找技术人员搭个假跨境电商平台,批量生成假订单。还得买一堆公民身份证号(黑市上这玩意儿不贵),把本该按“一般贸易”进口的整箱奔富,拆成“王大妈买2瓶、李大爷买3瓶”的个人订单。海关一看:哟,都是个人消费者买的,符合跨境电商政策,放行了!
第二单:虚假支付。订单是假的,支付也得假。庄某勾结第三方支付公司,生成假支付单。比如实际进货100万,支付单上只写10万,剩下90万通过现金、私户偷偷转。海关看到支付单,以为这酒就值10万,税自然就收少了——这叫“低报价格”,逃税的常用套路。
第三单:虚假物流。货从香港运到武汉综保区,本该按订单地址寄给“王大妈李大爷”,结果庄某直接让物流公司伪造物流信息:快递单号是真的,收件人是假的,派件时间、签收记录全是P的。最后货拉拉直接拉到深圳仓库,转身就卖给汕头的经销商。整个过程,海关系统里显示“一切正常”,实际上货早被倒手卖了。
你看,保税区“暂不缴税”的政策,成了“永不缴税”的漏洞;个人海淘的额度,成了团伙走私的“洗白工具”。这哪是钻空子,分明是把政策当成了“自动提款机”!
三、从“尝甜头”到“栽跟头”:庄某的9年牢,早就写好了剧本
庄某一开始也不是“大老板”。2019年底经朋友介绍认识龙某,龙某说“我有路子,跨境电商清关,费用低、速度快”。庄某试试水:2020年6-8月,走私2.9万瓶酒,逃税679万,赚了第一桶金。
这一试,直接“打开新世界大门”。2021年3月,他听说福建有家公司要走私大批奔富,眼睛都亮了——这可是1.33亿的逃税大案!他主动请缨:“我来帮你们走账!”国内公司把通关费打到他账户,他取现交给走私头目叶某,自己从中抽成。就因为在这起大案里“起主要作用”,法院直接定了他“主犯”。
尝到“空手套白狼”的甜头,庄某彻底飘了:帮李某走私名庄酒,帮顾某找通关渠道,甚至自己下场在境外采购。短短两年,从“小打小闹”到“团伙核心”,走私金额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肥。他可能觉得:“香港仓库→保税区→货拉拉”这条线天衣无缝,海关查不到。
结果呢?2022年7月案发,警察找上门时,庄某账户里才15万违法所得——大部分钱早被他挥霍或转移了。法院一算:逃税1.45亿,判9年,罚金200万。你说这账咋算的?9年牢换15万,平均每年1.6万,还不够在看守所里买零食的!这哪是“赚大钱”,分明是“拿自由换白菜钱”。
四、走私酒横行,正规经销商和消费者都是“冤大头”
这案子看着是庄某一个人栽了,其实整个行业都在跟着“买单”。
先说正规经销商。人家老老实实报关交税,一瓶奔富成本比走私货高一半,卖价自然贵。消费者不懂啊:“为啥你家奔富卖1200,别家才卖800?”经销商只能苦笑:“我这是完税的,他家那是走私的!”可消费者不听,谁便宜买谁的。结果正规军被走私货逼得“含泪降价”,利润薄得像纸,有的干脆转行卖别的酒——这叫“劣币驱逐良币”,把正经生意全搅黄了。
再说消费者。你以为买走私奔富占了便宜?小心“便宜没好货”!走私酒为了逃税,往往“低报价格”,比如实际价值1000块的酒,报关时只写200块。海关一旦查到,直接扣货,你钱花了,酒没了,上哪说理去?更别说有些走私犯为了赚钱,干脆卖假货:真瓶子灌假酒,扫码信息都是伪造的,喝坏肚子都没处索赔。
最冤的还是国家。1.45亿关税是啥概念?够建好几所希望小学,够给多少基层公务员发工资?这些钱本该用来搞建设、惠民生,结果进了走私犯的腰包,最后还得靠法院判刑、追缴赃款——可赃款早没了,损失谁来补?说到底,还是全体纳税人在“买单”。
五、9年牢敲警钟:跨境电商监管,该补补“漏洞”了
庄某判9年,大快人心,但更该琢磨:为啥跨境电商总能被走私犯盯上?
问题出在“监管跟不上套路”。比如“三单造假”,订单用假身份证,支付单和物流单可伪造,海关咋核实?以前可能靠人工抽查,但现在技术这么发达,走私团伙都用上“批量生成”了,人工哪查得过来?
再说说保税区。本该是“监管特区”,结果成了“法外之地”?货物进区时登记一下,出区时随便报个“个人订单”就放行,中间到底有没有真实交易,谁来核实?要是能像快递驿站一样,每单都得本人签收、人脸识别,走私犯还能这么嚣张吗?
还有第三方支付公司和物流公司。庄某能伪造支付单、物流单,说明这些公司内部监管有漏洞——是为了赚手续费故意放水,还是技术不过关让人钻了空子?不管哪种,都该严查!不然今天抓了庄某,明天还会有王某、李某冒出来。
说到底,跨境电商政策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既要方便老百姓海淘,又要堵住走私漏洞,就得“技术+人工”双管齐下:用大数据筛查异常订单(比如同一个身份证买100瓶奔富,傻子都知道有问题),用区块链追溯物流(从海外仓到消费者手里,每一步都记下来,想造假都难),再把支付、物流、海关数据打通,让“三单造假”无缝可钻。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庄某的9年牢饭,与其说是“罪有应得”,不如说是“贪婪的必然”。175.6%的税率也好,跨境电商的漏洞也罢,都不是走私的理由——就像没人会因为“银行门口没保安”就去抢银行。
对咱老百姓来说,喝进口酒图个啥?图品质,图放心。要是明知是走私酒还贪便宜买,那不是帮凶是啥?对经销商来说,别总想着“走捷径”,正规渠道虽然成本高,但睡得香、走得远。对监管部门来说,堵漏洞要快、准、狠,别等走私犯把税窟窿挖大了才出手。
奔富好喝,但得喝正道来的;钱好赚,但得赚干净的。这1.45亿的税窟窿,不是庄某一个人挖的,是贪婪和漏洞一起挖的。堵上它,才能让好酒和好人都有活路——不然下次酒桌上再开奔富,你敢保证喝的不是“牢饭牌”吗?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