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可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从来不是孤身行舟。
那些偶然闯入我们生活,又或者长久相伴我们左右的人,看似是命运的安排,其实是来“渡”你的。
当然,这个“渡”,并非简单的帮助与成全,而是一场灵魂的试炼。
小编觉得,以下三种人,便是这漫长渡程中,至关重要的摆渡人。
生命中第一个来渡你的,往往是那些给你带来伤痛、为你设置障碍的人。
他们带来的不是和风细雨,而是滔天大浪,不是坦途,而是峭壁。
在相遇的瞬间,我们本能地抗拒、怨恨,视其为命运的不公。
然而,恰恰是这些看似充满敌意的锻造,也慢慢地淬炼出我们灵魂的刚性。
其实,很多的事情,它都是有两面性,痛苦是意识的磨刀石。
尼采曾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
我们回看古代,司马迁身受宫刑之辱,也未曾将他碾碎,反而“渡”他进入了生命的深层境界。
让他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人生中,每一次贬低,都是一次灵魂的放逐与重生,最终将我们“渡”成了那个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样子。
所以说,要是没有这些经历,没有这些“反派”的步步紧逼,又何来后来的豪迈与人格的升华?
他们如同冷酷的雕工,用凿子的每一次敲击,虽带来切肤之痛。
却也凿去了我们多余的璞玉,显露出内在的坚韧与光华。
周国平曾说:“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亲人,就是这只船上最早为你掌舵的人。他们的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守护里。
就比如,母亲深夜为你缝补的衣角,父亲沉默递来的学费,爷爷奶奶在村口望眼欲穿的等待。
这份爱,会在你年少时为你筑起温暖的港湾,让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有回头的那份底气。
当然,也是你成年后,成为你对抗世界的铠甲,哪怕是在外受尽委屈,只要想到家,便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可这份爱,又何尝不是温柔的“软肋”?它让我们学会牵挂,懂得责任。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他曾因双腿瘫痪怨天尤人,是母亲默默的陪伴与隐忍,让他在绝望中看见微光。
所以,亲人的“渡”,不仅是给予庇护,更是教会我们如何前行,如何在失去后依然能活成他们期待的模样。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生很多的烦恼,都是来源于“执念”,纠结一段逝去的关系,执念于未得的圆满,或者是那些“求而不得”的人和事。
而那些生命中的“过客”,就是帮我们破除此类执念的“镜子”。
他们可能是你青春里错过的恋人,是短暂相伴的知己,是工作中合作一场便分道扬镳的伙伴。
就是由于他们的出现,留下短暂的光亮后便消失在人海,却在我们心中种下“放下”的那颗种子。
你看陶渊明,就是从“过客”的聚散中读懂“放下”的人。
他曾为仕途奔波,在官场中见惯了尔虞我诈,也经历过与志同道合者的别离。
直到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他才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里明白了世间万物皆有定数。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份通透,就是源于对“过客”的释怀,最终找到永恒的归宿。
弘一法师说:“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放不下的人,终会在时光的打磨下,变成我们的养分。
我们在被“渡”的过程中,也慢慢成为了别人的“摆渡人”。
可能成为了孩子的铠甲,或许是他人的贵人,或许又是某个人生命中的过客。
正如《菜根谭》所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当我们读懂了这三种人的“渡”,也便拥有了面对人生风雨的底气。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张在欢
笔名:子辰
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帮我点赞加转发,后续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