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历史,本来就和北方大国缠得紧。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百越开始,这片土地就一步步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秦军砍林开路,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岭南从此有了官府的影子。秦亡后,赵佗接手,在南越建国,娶本地女子,拉拢豪强,汉高祖刘邦派兵讨伐,却在中途埋伏里折了不少人。
到汉武帝时,直接灭南越,设交趾、日南、九真郡,马援南征平叛,立铜柱刻字宣示主权。这段郡县史,直持续到公元939年吴权抗宋建国,一千年里,越南基本就是汉唐王朝的边陲。
转到唐宋,情况也没多大改观。唐朝设安南都护府,输出儒家,越南王室用汉字发诏书,科举考四书五经。 宋辽交锋时,越南李朝学中原建制,设科举,考论语中庸。
明朝更直接,1407年成祖派兵占安南,设布政司,直接管省,二十年里推行汉官汉法。 清乾隆时,安南之役干预王位,越南名义上还是藩属,到1885年中法新约,清朝才承认法国保护国地位。 这些事儿串起来,两千年链条,中国王朝的影子就铺满了越南历史的底图。
河内师范的调查点明,这不是巧合,而是教育体系的骨架,从秦到清,每大节点都和中国挂钩。 学生们开学第一天翻书,第一章往往就是“秦军南下”,第二章“汉设交趾”,本土开国皇帝得排到后头去。
从征侧姐妹起义,到吴权抗宋、李常杰守边、陈兴道破元,这些英雄几乎清一色是“抗击北方势力”的代表。 课本用词直白,秦汉是“入侵”,明清是“殖民”,把这些起义写成民族复兴的起点。
越南史家甚至直言,中国历史上只有民国时期没“侵略”过越南。 这种书写,更像在筑一道对抗的墙,让学生从小就知道,民族认同是从和北方分野中磨出来的。
难怪网上吐槽声一片,有人说:“越南史等于中华史的南方附录。”
但话说回来,这80%的中国内容,也不是全盘负面。
越南的文化底子,儒家礼仪、文學艺术,无一不带中原印记。 河内文庙建于1070年,供孔子,科举用汉字,直到19世纪才停。
学生毕业前还得去文庙上香谢考,行拱手礼,角度得讲究“礼义”。越南语虽改拼音,但汉源词占60%以上,古碑文汉字主体,越南字注音。 节日习俗,春节春联、拜祖先,跟广西农村一个样,甚至比不少中国城市还齐全。
建筑上,宫殿庙宇用榫卯飞檐,游客看一眼就想起自家祠堂。 越南学者做研究,还得靠明清汉文史料。2015年挖出的古碑,就是汉越混体。 这些根子深,割不掉。
越南史的脉络,本就地理上挨着中原,血脉上连着汉越混融。基因研究显示,80%越南人有O系单倍群,和南方汉人重合。
现代教育虽推“去中国化”,但现实中,学校墙上还贴《大学》《中庸》金句,对老师鞠躬讲究角度。 中越交流升温,越南青年学中国舞,编节目融合两国味。 课本强调摆脱,可越强调,那些“民族根基”越透中国风。
学生学的不光祖先,还得从秦背到清。 有人看完课本,说:“越了解中国,越痛恨中国。” 可喊痛恨时,还在读汉文古籍,拍文庙毕业照。
英雄潭水跃,文化鞭炮响,还在提醒纠缠。摆脱不了,就学共处。
参考资料
越南考虑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中越战争等内容篇幅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