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会见完特朗普后,英伟达出口禁令竟奇迹般的解除了,7月14日,黄仁勋就急不可耐的来到北京,要送中方一份“送上大礼”。
然而,当收到“礼物”后,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所谓的“大礼”竟存在两个最致命的问题,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
随即对黄仁勋进行约谈,却没有等来他的认罪和无安全漏洞的证明材料,反倒是美国商务部对英伟达发放的H20出口许可证。
看来,美国商务部是铁了心要将这存在问题的芯片卖给我国!
5月,美国阿肯色州的议员突然提出了一份《芯片安全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出口至中国的高端芯片,必须内置“追踪定位”和“远程关停”功能。
虽然这项法案还在讨论当中,但却直接将英伟达推到了舆论的顶点,因为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在技术上完全具备实现这些能力的可能性。
短短几个月,H20芯片的名字从一个普通的硬件代号,变成中国科技企业的防备对象,业内人开始警惕,这种被称为“隐形炸弹”的功能,哪天要真是触发了,可能信息数据全部被外泄都不算最糟糕的后果。
7月31日,中方正式约谈英伟达,正面质疑其芯片的安全隐患,并要求企业提交详细审核材料。按理说,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而且对于中方的大量科技企业来说,安全担忧甚至比技术优势更重要。
8月1日,人民日报一篇带有警示意味的文章直接点名:“英伟达的产品究竟几分可信?”也是让大众看到了英伟达的居心叵测。
面对中国的质问,沉寂了几天的英伟达在8月6日发声,称芯片没有任何问题,却依旧没有给中国提交安全材料,光靠几篇声明表态“没问题”,显然没办法让人安心。
据统计,光是中国企业对英伟达芯片的采购量,就占了它全年收入的近25%,此前因为禁令的种种波折,英伟达看到订单锐减、营收下降。
第一季度的股东财报基本已经挂上了“警告灯”。如果中国市场因为安全问题大规模转向国产替代,英伟达整个财报体系可能会彻底崩盘。
于是黄仁勋再不可能坐等局势好转,只能主动去白宫补救,但让人疑惑的是,作为华尔街宠儿和科技巨头的掌舵人,他多番向特朗普“低头求助”、催促批复,却没忙着解决中方对安全漏洞的疑问。
英伟达的拖延态度,反倒激起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决心,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在高端AI芯片和相关计算平台上对英伟达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但“后门风波”彻底改变了这种相对平衡的关系。
就在英伟达不断给美国议员“怼回去”、却拿不出对中方证据的同一天,华为直接宣布:神经网络计算架构全面开源!
这就好比在科技领域向英伟达投下的“震撼弹”,华为的昇腾芯片本来就已经切入了AI生态领域,而这次开放的CANN架构,更是直指英伟达CUDA的市场垄断。
华为的意图明确:不靠你的技术,我偏要用开源生态打造一个自主平台,而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业更不再坐等外资“投喂”。
不少企业通过自主芯片研发,直接将英伟达Orin芯片从车载智能驾驶中踢了出去,像广汽这种整合系统能力极强的车企,已经实现了本土自研芯片对英伟达的替代。
中国非常清楚,芯片不只是单一的科技产品,而是事关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筹码,尤其在AI领域,华为、地平线、芯驰科技等国产公司得到了鼓励和支持,逐步实现技术补齐,削弱了海外大厂的技术壁垒。
从这个趋势来看,英伟达面临的已经不再是某些订单减少的问题,而是整体市场份额逐步失控的危机。
其实,英伟达的每一步“努力”都显得无奈又急迫,他们深知,如果H20芯片问题迟迟不能够澄清,中国市场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直接禁售了。
华为的崛起、本土芯片企业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迅速扩张,正在宣告国产替代的时代已然到来。更重要的是,中方是否继续选择外资芯片,答案其实已经写在了其清晰的安全法规中。
以如今的形势来看,英伟达恐怕没有太多时间再犹豫不决了,中国市场不缺竞争力,不缺培育自主产业的耐心,也不缺逐步减少对外依附的决心。
如果黄仁勋继续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明材料,那么等到H20芯片的窗口期彻底关闭时,英伟达恐怕就只能站在门外敲门了,到时候美商务部的H20对华许可证,可能就直接变成了一张废纸。
文章信源:
观察者网---2025.07.31:《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背后,美议员在操弄什么?》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