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民抗战
百年沉沦中的民族觉醒
导 读
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性起始。正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抗战胜利,使中国开始进入大国之列。
一盘散沙的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多次被侵略战争洗劫。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1.9万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1.8万人长驱直入,攻入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割地赔款规模空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进攻北京的兵力不足2万,10天就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亿两白银。
一个被西方描述为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1/3的东方大国,面对坚船利炮,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从军备上寻找失败原因,有人从体制上查找根源。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言“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分析更深刻的,是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严复。他认为,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以血缘和姓氏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只对姓氏、家族负责,不对民族负责。这种状况反过来导致民众认为,天下都是皇上的,打败了也是皇上打败了,割皇上的地,赔皇上的款,与我何干?
事实也正是如此。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身后竟然有中国民众推车帮助运送物资给养;联军部队包围北京,又得民众指引,从广渠门下的水道攻进城内;攀墙围攻皇宫,还有民众帮着架梯、扶梯……一盘散沙同坚船利炮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辛亥革命成功,帝制被推翻,但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这种内耗严重、四分五裂、散沙般涣散的国家状态和社会状态,怎能不成为列强屠宰的目标?
“九一八”事变元凶板垣征四郎,1931年8月在对日本关东军做战斗动员时,讲过这样一番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因此,它是一个同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
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日本侵略者敢于一再冒险,就是看透了中国的国家内耗、政府腐朽、社会涣散的状况。1935年,田汉、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已经唱出了这样的词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因为当时中国的状态,日本侵略者轻看了这场战争。他们以为短时间就能迫使中国屈服。
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根据是充足的。军事上,中国军队一败再败:华北沦陷、淞沪沦陷、南京沦陷、徐州沦陷、武汉沦陷……政治上,国民政府高官、军人、政客纷纷倒戈,大清王朝末代皇帝成为伪“满洲国”元首,中国3个伪政权头目王克敏、汪精卫、梁鸿志先后就职。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58个旅长、参谋长以上将官投敌,一些部队成建制哗变。全面抗战8年,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数量。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抵抗,决不投降,战斗到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就是叛变。
叛徒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将杨靖宇在深山老林里的密营全部捣毁,把杨靖宇逼入绝境。叛徒张秀峰是军部警卫排长,1940年2月,他带机密文件、枪支及抗联经费叛变投敌,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他的叛变导致杨靖宇很快牺牲。
还有一个很难称为叛徒的人: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杨靖宇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一只,他对赵廷喜等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赵廷喜张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发:杨靖宇在山上。
赵廷喜向日本人告发前,在山上看见杨靖宇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对杨靖宇说:“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不杀,如果投降,日本人打算让杨靖宇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其影响制服东北抗联。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真是震人心魄!今天之所以还能有中国,就是因为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用自己的灵魂与血性,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将阶级担当转化为民族担当,由阶级斗争的开路先锋,转变为民族存亡的中流砥柱。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始料未及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毛泽东看到了中国民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只有全民动员起来,进行人民战争,才能持久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抗战时期,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加入抗日队伍的潮流。“七七”事变后,从西安到延安的几百里公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男女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知识分子的大量加入,提高了队伍素质,增强了国人信心,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最广大的地区还是农村,最众多的民众还是农民。开辟与发展农村抗日根据地,是与日本侵略者持久作战的核心与关键。随着正面战场上国民政府军队节节后退,八路军、新四军坚决向敌后挺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农村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已经拥有1亿人口。
日本侵略者完全没有想到,要面对两支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面对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战场。
1939年1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说:“华北治安战的致命祸患就是共军。只有打破这个立足于军、政、党、民的有机结合的抗战组织,才是现阶段治安肃正的根本。”到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时,日军已有9个师团和12个旅团被钉死在华北,严重牵制了日军兵力。
敌后战场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军民一致打击侵略者的状况,令日军震惊不已。日军第一军参谋朝枝回忆:“(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抗战士气甚为旺盛,共党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
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是共产党的法宝。
下面是一个发生邯郸西部山区村庄的真实故事。那天,孩子们正在追逐玩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日军,一下子把村子包围了。好几个正在开会的区委干部来不及走脱,都被困在村里、混在乡亲里面。这个村子5000人中,有1000多个孩子。日本人选中了突破口。他们拿出糖果,一个一个地给,让孩子们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村子里的人。没想到,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接糖。几十年过去,有人问当年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们咋那么大胆?真的一点不害怕?”已经白发苍苍的这位老者回答:“谁也不是铜浇铁打的,咋不怕!可那糖不能接,一接,就成汉奸了。”
老人没有多少文化,不会形容夸张,讲起来平平淡淡。他和他当年那些小伙伴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道德,凭庄稼人做人的直觉,在大灾难面前坚守着那个棒子面窝头一样粗糙无华的意识,“一接,就成汉奸了”。这种道德的感召和良心的威慑是如此强大,以致狂吠的狼狗和上膛的三八大盖都无可奈何。这是一个民族积蓄于生命中的火种,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关键,就是激发这些火种,点燃它。
这也正是日本侵略者的巨大悲剧所在:不但要面对蒋介石领导的正面战场,还要在毛泽东领导的敌后战场面对觉悟了的、开始为捍卫自身利益英勇战斗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1945年最终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意志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周报》特推出《浴血山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辑,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从数十万字的浩瀚史料中,精心编辑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全貌,特别呈现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恢宏画卷。
八十年了,永不能忘!永不敢忘!
来源:新周报(据《参考消息》《军事文摘》)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