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 17 万条诈骗广告刷屏,一年狂赚 1140 亿人民币,全球数十亿用户被当 “韭菜”,这不是某部反诈电影的剧情,而是路透社曝光的 Meta 真实操作。

作为坐拥 Facebook、Ins、WhatsApp 的科技巨头,它本该是用户最安心的地方,结果却成了诈骗分子的 “乐园”。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诈骗广告来说,普通用户从来都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印尼大学生阿妮塔的经历便极具代表性。

去年她在 Ins 刷到 “明星同款清仓” 广告,页面显示 “正品保障,三天到货”,于是心动的阿妮塔花 800 美元买下心仪的背包。
但没想到的是,这边刚付完钱后商家就没了踪影,反复联系 Meta 客服,得到的只有 “已记录,将处理” 的自动回复,直到现在依旧钱货两空。
而老年人更是重点收割对象,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退休教师玛丽被 Facebook 上 “免费送香料架” 的广告吸引。

当她填写了信用卡信息后,不仅没收到礼品,反而遭遇连续三个月的盗刷,半生积蓄差点归零。
事后玛丽才知道,原来这类 “免费送” 广告就是套取个人信息的陷阱,仅 2024 年美国就有超 200 万老年人因此受骗。
而正规商家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美国老板古兹曼的遭遇堪称噩梦,他经营的手工皮具店突然接到大量投诉,声称付款后收不到货。

后来他调查后才发现,Meta 平台上竟有 4400 多条冒用他公司名义的虚假广告,骗子用低价吸引消费者,收款后直接失联。
如此一来,消费者的怒火全撒到古兹曼身上,门店客流量骤降,最终不得不裁员 5 人。
不仅如此,希腊电商 Skroutz 的维权之路更艰难,他们发现自家商标被 对方平台上的虚假广告替代后,他们第一时间提交举报材料,可平台始终没有回应。

因为这些虚假广告售卖的家电根本无法送达,导致 Skroutz 的信誉和口碑一落千丈。
最终被逼无奈的他们只能起诉 Meta,这场官司打了 8 个月才勉强胜诉,可期间的损失早已超过百万欧元。
而Meta 之所以如此嚣张跋扈,从根本来说就是赚钱太容易,代价太低。
Meta 2024 光是一年的总营收就高达上千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比高达 97.8%。

而路透社曝光的内部文件显示,这些收入中 10% 来自诈骗、非法赌博等 “高风险广告”,算下来就是 164.5 亿美元),比很多小国的年度 GDP 还高。
为了保住这笔黑心钱,Meta 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内部文件规定自动化审核系统只有判定广告主诈骗概率超过 95% 时才会封禁账号。

更离谱的是审核团队的考核规则,2025 年的内部文件明确要求,任何打击违规广告的行动,都不能导致公司总营收损失超过 0.15%,换算下来约 1.35 亿美元。
这和 160 多亿的灰色收入比,这些损失 根本不值一提,审核人员就算识别出违规广告,也不敢轻易动手。

而代价低到可以忽略,更是让 Meta 有恃无恐,内部评估显示全球政府对诈骗广告的最高罚款约 10 亿美元,可 Meta 单从高风险广告中半年就能赚 35 亿美元,罚款还不到半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虽然新加坡曾下令 Meta 一周内整改,不然就大力罚款数十万,可违规广告依旧屡禁不止,这点罚款对千亿营收的 Meta 来说,不过是 “毛毛雨”。
更讽刺的是Meta 还搞双重标准,小型广告客户被标记 8 次涉嫌金融诈骗就会封号,而大客户哪怕累计超过 500 次违规,依然能正常投放。

而面对 Meta 如此任性的行为,全球监管终于出手。
欧盟依据《数字服务法案》对 Meta 处以 4.5 亿欧元罚款,这是该法案生效以来的最高纪录,理由是 Meta 未建立高风险广告溯源机制。

与此同时,同时欧盟还代表 280 万受害用户发起集体诉讼,索赔 120 亿欧元。
另一边美国证监会也没闲着,正在专项调查 Meta 平台上的金融诈骗广告,重点核查那些 “高回报投资” 类内容的审核流程。
但可惜的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关键就在于 Meta 的资源错配。

根据财报Meta 2025 年资本支出高达 700-720 亿美元,绝大部分投向了 AI 和数据中心,而用于反诈审核的费用仅 12.7 亿美元,不足高风险广告收入的 8%。
更让人失望的是 Meta 的敷衍整改,他们声称过去 18 个月让诈骗广告举报量下降 58%,2025 年已删除超过 1.34 亿条诈骗内容。
但仔细一看的话,其实1.34 亿条仅相当于每天 150 亿条推送量的不到 1%,面对质疑Meta 发言人声称 “10% 灰色收入的说法过于宽泛”,却拿不出任何具体数据反驳。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行业正在自发反抗,2025 年 9 月全球 15 各国家的消费者组织联合发起 “Meta 广告抵制运动”,号召用户屏蔽平台广告、企业暂停投放。
运动发起当月,Meta 广告收入环比下降 7.8%,创 2020 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虽然最近 Meta CEO 扎克伯格在季度财报会议上终于松口,承认 “反诈投入不足”,宣布 2026 年将反诈预算提升至 50 亿美元。

但事实这个承诺却避重就轻,压根没提取消 “营收损失上限” 这个核心问题,市场反应冷淡,当日公司股价就下跌 2.3%。
其实要根治问题并不复杂,关键在于 Meta 是否愿意放弃短期利益,全球数字广告监管联盟提出的 “三阶审核机制” 非常值得借鉴。
首次检测到疑似诈骗就暂停投放,二次审核确认风险就永久封禁广告主,三次关联违规就追究平台连带责任。

除此之外,Meta 前安全团队主管克里斯・戴维斯曾爆料,2024 年团队就提交过反诈系统升级方案,投入 45 亿美元就能让诈骗广告拦截率提升至 85%,可高管层以 “影响元宇宙研发” 为由驳回。
这充分说明,Meta 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把利润放在了用户安全之上。
1140 亿灰色收入背后,是数十亿用户的血泪和无数商家的困境,Meta 的案例给所有科技巨头敲响了警钟。

红星新闻的报道
流量再大也不能赚黑心钱,平台再强也不能凌驾于规则之上,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只需一天。
现在的 Meta站在了生死转型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抱着灰色收入不放,还是彻底改革审核机制,其实答案早已写在人心里,毕竟能让企业走得长远的,从来不是短期利润,而是对责任的坚守。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