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永辉超市一边关店,一边亏钱,几乎快被人遗忘在中国零售行业的角落。
为了进行自救,永辉超市开始了一系列“胖改”计划,喊出“向胖东来看齐”的口号。
然而一番整改下来,永辉超市仍然难逃亏损,关店227家,半年扣非净利润亏损8.3亿。
那么胖东来模式为何放在永辉身上不管用了?永辉又为什么越改越亏?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10月13日,永辉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叶国富在新品发布会上表示,方向对了就别怕路远,相信了就不要再变。
这话听起来铿锵有力,可台下的永辉员工心里都明白,老板这是在给自己打气。
毕竟永辉的“胖改”当初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冷清。
2024年6月,永辉郑州首家改造店开业时场面火爆,单日销售额188万,大约是改造前的14倍。
北京喜隆多店开业当天,更是吸引了5万人进店。
顾客能买菜、试吃,还能给宠物洗澡,当时业内普遍看好永辉的转型。
可这份热闹劲没持续多久,问题就开始暴露了。
福州消费者发现,所谓的改造只是换了个壳。
货架是新的,但商品还是老样子;
店员有了笑容,但无实质服务提升。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涨价:白菜从1.5元一斤涨到2.8元一斤,普通鸡蛋从3.2元一斤涨到4.5元一斤。
消费者不满情绪不断滋生,基层员工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去。
改造后工作量翻倍,要负责试吃、整理货架、应付各种体验服务,但工资一分没涨。
更讽刺的是,永辉一边给南京个别标杆店员工涨薪,另一边却在总部裁员。
采购部门减少三成,技术人员走了近四成,总计裁员2万人。
2025年7月,合肥永辉改造店还曝出蟑螂事件,消费者好感度再降一截。
员工和消费者两头不讨好就罢了,改造的投入产出比也令人心酸。
永辉最初预估单店改造成本500-800万,但后来的定增方案显示,单店平均投入飙升到1879万。
近56亿资金投下去,不仅没有换来稳定盈利,反而让账上现金只剩21亿。
而此前关店200多家,扣非净利润亏损8.3亿的困境,更让这份“投入”显得得不偿失。
其实永辉会走到这种困境,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整个传统零售行业寒冬下的必然结果。
从2021年到2024年,永辉超市累计亏损95亿。
2021年营收还有900亿,到2025年上半年只剩299亿。
而且不止永辉,其他超市日子也不好过。
大润发一年半关店80家,天虹收缩线下业务,人人乐直接退市。
这些商超集体遇冷,根源在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家购物模式慢慢转向线上。
美团买菜30分钟送到家,社区团购低价冲击,彻底瓦解了传统商超的“物美价廉”与“一站式购物”优势。
永辉过去靠“低价+生鲜+全品类”起家,但现在拼多多把低价做到极致,盒马、山姆在生鲜品质上更胜一筹。
顾客不再愿意跑到离家几公里的大卖场,客流自然减少。
在这样的困境里,永辉急着找救命稻草,把目光投向了胖东来。
胖东来在河南许昌的门店以单店年销超亿元、顾客驱车几十公里到店的表现出圈。
靠的是“无理由退货”“买贵必赔”的信任,以及高薪员工提供的真心服务。
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曾拜访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还请来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主攻改革,定下“一年改200家店”的目标。
可永辉只看到了胖东来货架怎么摆、商品怎么陈列这些表面,没理解它的核心是“对人好”。
给员工高工资好福利,员工才会真心对待顾客;
给消费者足够信任,顾客才会成为回头客。
没学到精髓就算了,永辉的“胖改”还把自己的根基折腾坏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成本失控。
227家店关闭,租赁赔偿、员工补偿、设备报废都是巨额支出。
账上现金只剩21亿,只能发39.9亿定增预案“借钱续命”。
成本失控的同时,供应链的激进改革更埋下隐患。
永辉把供应商从6000家砍到3000家,结款周期从45天延长到90天,不少供应商直接断货拒供。
虽然永辉声称源头直采比例提高到60%以上,但店里经常出现“想买的菜没货,不想买的堆积如山”的状况。
供应链出了问题,叶国富带来的快消品打法也没起到作用,反而因为“水土不服”添了新麻烦。
他擅长“15天上架新品”“薄利多销”,但超市卖生鲜和日用品,需要稳定的品质和供应链。
结果店里进口商品陈列混乱,自有品牌也没做起来。
2024年研发的120款产品,卖得最好的才5000万,跟预期差太远。
最致命的还是永辉自己都搞不清该站在哪个位置,在市场里彻底“迷路”了。
山姆靠会员制抓住中产,奥乐齐主打平价,华润万家扎根社区。
永辉夹在中间:高端比不过山姆,平价干不过奥乐齐,社区粘性不如华润万家。
消费者评价很一致:东西一般、价格一般、环境也一般。
不过永辉也不是完全没救,关键是别再瞎折腾,得找准方向。
与其急于扩张,不如先总结现有盈利门店的运营经验。
将定增的钱别全投到改造上,先还供应商欠款,重建信任关系,逐步缓解资金与供应链压力。
止血之后,需真正学透胖东来模式的精髓。
胖东来员工月薪最低7000元、普遍超8000元还有分红,“买贵能退、有问题必解决”的承诺从不打折。
永辉要把“善待员工”落到实处,让所有基层员工都能拿到合理工资。
同时把价格降下来,别让“改造等于涨价”成为消费者印象。
光学精髓没用,还要找回自身优势,回归初心。
永辉从社区生鲜起家,线上聚焦“生鲜30分钟到家”,保证当天采当天卖;
线下增加便民服务,拉近和居民距离。
放弃什么都做的想法,把社区生鲜专家的标签立起来。
说到底,传统商超不是没活路,只是不能光抄别人的作业,得有自己的特色。
永辉若能沉下心落实这些路径,稳住资金链、修复供应链、找准定位,或许还有翻盘机会。
但如果继续盲目折腾,恐怕连机会都没了。
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装出来的好服务,而是真心实意的性价比,这一点永辉必须想明白。
永辉这轮自救,像是病急乱投医。钱花了,店关了,人心也散了。核心没学到,自己的优势却丢了。翻身仗不好打,关键得先想明白路在哪。
参考文献:
1.和讯网:《永辉超市:10月13日新品发布会叶国富有感而发》2025-10-13
2.蓝鲸新闻:《永辉超市“大象转身”,启用90后CEO,预计9月底前完成200家门店“胖改”》2025-09-19
3.大河网:《闭店227家,净亏2.41亿元!永辉超市“胖改”阵痛持续》2025-08-21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