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50余人殉国,东北抗联最悲壮家族,毁了家也要抗日,满门忠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不只是林则徐的心声,更是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战士们的心声。一直到如今,都有“一枪不放丢了东北”的话,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千千万万的东北人民都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一切。

其中,有这样一个家族,满门忠烈,全家几十口人全都殉国,用这种悲壮的方式,保卫自己的家乡。他们就是戴氏家族



戴家并不是东北本地人,清朝光绪年间,戴家先祖推着独轮车,从山东掖县逃荒过来。那时候山东闹旱灾,地里连草都长不出来,一家子走了半个多月,才在黑石江边的戴家堡子落下脚。

闯东北的日子苦,冬天冷得能把水缸冻裂,夏天蚊子能叮得人满腿包。可戴家人能扛,一辈辈开荒、种地、开小铺子,到戴万龄当家时,整整4代人,硬是攒下了几百多垧地,还开了油坊、磨坊,雇了长工,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大粮户”。

戴万龄这人,50多岁,皮肤黝黑,手上全是种地磨的老茧,看着像个普通庄稼汉,可威望高得很。有一年闹蝗灾,周边村屯的庄稼全被啃光了,戴万龄直接开了自家粮仓,让乡亲们拿着口袋来装粮,分文不收.

有土匪来抢邻村,他带着家里的护院,扛着几杆土枪就去帮忙,把土匪打跑了还不让人谢。所以没人喊他“戴老爷”,都叫“戴大哥”。要是没打仗,戴万龄本该守着这些家业,看着孙子戴志勇长大,秋天收完粮,就跟老伙计们喝点小酒。

可1931年“九一八”的炮声一响,一切都变了。东北军撤进了关内,小鬼子的马队开进了县城,见粮就抢,见房就烧,乡亲们夜里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

1932年,戴家来了个客人,是戴万龄的山东老乡王德林。王德林以前是东北军的营长,看不惯鬼子的暴行,带着一群兄弟拉起了“救国军”,可队伍缺枪缺粮,快撑不下去了。那天晚上,两人在屋里聊到后半夜。

王德林搓着手说:“大哥,鬼子都要把咱祖坟刨了,我想跟他们拼了,可兄弟们连饭都吃不饱……”戴万龄没说话,蹲在地上抽旱烟,烟锅子烫了手都没察觉,他心里跟翻江倒海似的:一边是好几代人攒下的家业,一边是快被鬼子占了的国家。



第2天一早,戴万龄把全家57口人都叫到了老槐树下,就连刚会跑的孩子都被他妈抱来了。他站在台阶上,声音有点哑,却字字清楚:

“咱戴家从山东过来,推着独轮车,啃着窝窝头,才攒下这点家业。可现在小鬼子来了,要让咱当亡国奴,咱要是忍了,将来孙子问‘爷爷当年为啥不打鬼子’,咱咋说?没有国,家就是人家的摆设!我决定了,卖地、卖房、卖铺子,换枪换粮,跟王德林兄弟抗日!愿意去的,咱一起走;不愿意的,我不怪,但戴家的门,不进软骨头!”

院里静了好一会儿,先是大儿子戴克勤站出来:“爹,我跟你干!”接着,二儿子、三儿子、四个兄弟、三个女婿,一个个都站了出来。儿媳们也红着眼说:“男人去打仗,我们就缝衣服、换药,啥活都能干!”就连小娃娃都拽着爷爷的衣角,奶声奶气地喊:“爷爷,我也去。”

就这么着,戴家开始变卖家业。地卖给了乡亲,只收了一半的钱;油坊、磨坊卖给了城里的商户,只求对方多给点现钱;家里的红木柜子、瓷花瓶,能卖的都卖了,换回来的钱,全买了步枪、子弹和粮食,送给了救国军。

戴万龄还把家里的护院、长工,还有周边村屯的猎户都召集起来,一共300多人,组成了“乡团大队”,就这么跟着王德林的队伍走了。

出发那天,附近的乡亲们都来送,有的给塞煮鸡蛋,有的给送棉袄,看着戴家老少背着行李、扛着枪,慢慢走远,好多人都哭了,他们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后来,这支队伍被编为救国军第五营,大伙儿都叫它“戴家军”。戴万龄当营长,几个儿子当连长,孙子当警卫员,儿媳、女儿们组成了后勤队,跟着队伍在吉林、黑龙江的山林里转战。

冬天雪没膝盖,他们穿着单衣,啃着冻得硬邦邦的窝头,渴了就抓把雪吃;夏天蚊子多,身上被咬得全是脓包,还得提防鬼子的偷袭。可没人叫苦,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乡亲,是中国人的地。



1932年2月,戴家军跟着救国军打敦化县城。

戴万龄带头冲在前头,子弹擦着耳朵飞过,他都没躲。战士们见老营长这么勇,也都拼命了,很快就攻进了县城,把鬼子打得乱跑。可没高兴多久,内奸把消息透给了鬼子,大批日军从吉林赶来,还带着飞机,救国军没办法,只能撤退。

鬼子知道戴万龄是领头的,转头就去抄他的家。留守的堂弟戴万生拿着枪抵抗,最后寡不敌众,被鬼子杀在了院里。鬼子还放了把火,戴家大院的砖房、粮仓全被烧了,火光冲天,十里地外都能看见。

乡亲们看着火,只能偷偷抹眼泪,可鬼子就拿着枪在旁边盯着,谁也不敢靠近。从那以后,戴家的悲剧就没停过。

1935年东宁战斗,二儿子戴克俭为了掩护部队撤退,被鬼子的子弹打中,当场就没了气;四子戴克志带着几个人引开鬼子,最后也战死了;长子戴克勤腿被打断,身中三弹,偷偷回沙河沿养伤,结果被汉奸告密,让鬼子抓了去,折磨了十年,1945年,没撑过去也牺牲了。

到了1937年,戴万龄已经67岁了,部队缺粮,他想着回老家沙河沿筹点粮。可刚进村,就被鬼子盯上了,当场被捕。鬼子想让他投降,说只要他劝降戴家军,就给官做。

戴万龄吐了鬼子一口:“我戴家的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想让我投降,做梦!”鬼子气坏了,用铁丝穿了他的大拇指,拉着他游街,一路上又打又骂,可戴万龄还是骂个不停,骂鬼子是豺狼。

三儿子戴克吉听说爹被抓,带着十几个战士去救,在马鞍山设了埋伏,打死了几个鬼子。可鬼子人太多,戴克吉和战士们最后都战死了。他牺牲前,还朝着敦化的方向磕了个头,喊了声:“爹,儿子不孝”。

鬼子见戴克吉死了,更恨戴万龄,用两块钢板把他夹起来,浇上汽油点火。老人疼得在地上打滚,骂声却没停,直到没了气,鬼子又把他扔给了狼狗。

后来,五子戴克选当情 报员,潜入伪军内部买子弹,被发现后牺牲了;六子戴克政1938年被鬼子包围,带着14个战士跟200多个鬼子打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战死,尸体还被鬼子捅了好几刀;小孙子戴志勇17岁时执行任务被捕,为了不泄露秘密,直接跳进了江里;戴万龄的媳妇因为伤心过度,一病不起,没多久也走了。

抗战胜利的时候,戴家57口人,只剩下年过7旬的七叔戴广禄、几个寡妇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们躲在乡亲家里,改了姓“寇”,这才保住了命。

1995年,戴克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22年,吉林省又把戴万龄等7人追认为烈士,他们的名字刻在了敦化烈士陵园的石碑上,这是国家对他们的记挂。

如今再看这段悲壮的历史,还是不免让人感动,他们虽然没留下多少惊天动地的名言,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中国人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历史   满门   忠烈   悲壮   全家   家族   鬼子   乡亲   敦化   孙子   家业   儿子   山东   营长   子弹   沙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