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区划调整史像极了一场“慢慢来”的大戏。2012年,青岛将原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为新黄岛区;2017年,即墨撤市设区,青岛市行政区划由6区4市变为7区3市。随后,胶州撤市设区便成为最受关注的下一张多米诺骨牌。

青岛三个县级市——胶州、平度、莱西,如同三个性格各异的孩子。但在这场“谁先设区”的竞赛中,胶州几乎获得了所有观察者的青睐。
从经济实力看,胶州在2024年GDP达到1728亿元,在山东省十大最强县市中排名第一。这样的经济实力,让胶州在三个县级市中脱颖而出。
从区位优势看,胶州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连接着青岛中心城区和西岸黄岛区。这一位置决定了它是贯通青岛“三湾三城”城市框架的最后一步关键棋子。

最关键的是,胶州拥有青岛唯一的4F级机场——胶东国际机场。作为国内首家引入高铁的机场,胶东国际机场已于2021年投入使用。从全国来看,各大城市的机场,几乎没有设在县城的,因此胶州撤市设区也是大势所趋。
反观平度和莱西,在《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定位是“打造面向区域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而胶州则被明确为“青岛市的副中心”。这一规划定位的差异,已经暗示了三个县级市在青岛未来版图中的不同角色。
青岛的“三湾三城”规划已经为胶州预留了位置。

胶州撤市设区并非没有障碍。事实上,这道“临门一脚”已经等待了多年。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这一政策风向的变化,为全国的区划调整工作踩下了刹车。
更关键的是,2022年前后,山东省暂停了全省各级各类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论证、审核、报批工作。这一暂停,让胶州的设区进程不得不放缓。
“区划调整是国之大事,我市的区划调整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依法依规开展。”2025年4月,胶州市民政局在回应市民咨询时如此表示。官方回应的谨慎语气,反映了当前行政区划调整的敏感性。
有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央对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使得撤县设区(市)的热度有所降温。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行政区划调整的收紧趋势仍将持续。

青岛对区划调整的执着,背后是城市发展的深层次焦虑。
曾几何时,青岛的GDP高居全国前十。但近些年,新一线城市迅速崛起,青岛却成了后进生,被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压着一头。面对这种竞争压力,青岛有着“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睡不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身处中国GDP第三强省,作为全省经济领头羊,青岛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迫切变强的野心。而扩大城市框架,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快速通道。

青岛提出的“三湾三城”全新城市格局,需要胶州撤市设区来完成最后一块拼图。三湾是指“中心湾区(胶州湾群)、西部湾区(灵山湾群)、东部湾区(鳌山湾群)”,而胶州正是连接中心城区和西岸黄岛区的关键节点。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撤市设区是强中心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成都、杭州、重庆等城市都在近年来完成了多轮区划调整。青岛的撤市设区历程,更像一个“慢了半步”的大动作。

一旦胶州成功设区,将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居民福利将向主城区看齐。设区后,胶州市民将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与青岛主城区同等的待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迎来大幅提升。
胶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将全面融入青岛主城区。2020年,胶州市政府为取消与青岛市区名字相同的道路,一次性调整全市89条道路名称。这一举措被视为胶州加速融入青岛的准备工作。
胶州在青岛都市圈中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作为上合示范区的所在地,胶州将变身青岛开放的门户。“胶州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本地的经济社会面貌,还可以为青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胶州设区将强化青岛在胶东经济圈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需要通过区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从而在全省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五年,随着青岛都市圈战略的推进,胶州、平度、莱西三地都将迎来各自的发展机遇。青岛的城市版图不会止步于胶州,平度和莱西终将迎来它们的蜕变时刻。
城市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博弈。今天的区划调整,决定着明天城市发展的格局和高度。青岛需要的不仅是一纸批文,更是一条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契合民众福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毕竟,城市的本质从来不是区域的简单叠加,而是人与城、产与城的有机融合。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