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区的兴寿镇,往西北而去不远处,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名叫秦城村。
1955年,因为功德林监狱年久失修,再加上容纳不下更多的战犯,故而需要重新修建一处新的监狱。于是乎,1955年这一年,派出了好几个考察小组,分别对北京周边进行实地考察,看看哪个地方适合修建新监狱。
经过小半年的考察,转悠了一圈下来,这位于小汤山附近的秦城村,特别适合修建新监狱。
这秦城村就在燕山的脚下,往南边而去是小汤山温泉,往东而去死水库,北面是燕山,西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人烟稀少,自然环境也很好,不管是从地形还是环境考虑,都很适合修建新监狱。
修建新监狱的时候,征购了很多秦城村的土地,故而也因此得名“秦城监狱”了。
“秦城村”,一听名字就知道和秦朝有关系了,相传在秦朝的时候,这是士兵们戍边的地儿。秦兵在这里屯垦,是一座兵营。秦朝灭亡之后,周围的老百姓慢慢的在此处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落。一直到元代之前,这里一直被大家伙习惯的称之为“秦城村”。
元代的时候,这秦城村里多了一些象房,顾名思义,也就是给大象居住的房子,故而名字又更名成了“秦城象房村”。
或许,会有读者奇怪,怎么元代的时候,会在北京周边专门养殖大象呢?
元末学者熊梦祥编著的《析津志辑佚》是这么记载的,元朝的时候,周边国家(缅甸、越南)都向中国进贡大象。进贡的数量一多,大都里面的那些象房就不够用了,就重新选择了一个新地方,专门来养殖大象。
新的地方就选在了兴寿镇的秦城村,先后在此处兴建了4个象房,故而也就得名“秦城象房村”了。
不过,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这四个象房也就被遗弃了。慢慢的,就有居民迁移到了此处;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四个自然村落。不过,这四个新形成的村落也比较分散,一直到上世纪的50年代末,政府把这四个村子整合到了一起,名为“象房村”。
到此,秦城村和象房村一北一南,间隔只有几十米的距离,成了鸡犬相鸣的好邻居。
尤其是一条贯穿南北的柏油路修建起来之后,更是把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连接到了一起。虽然,象房村的村民早就不养大象了,但是在这个村子里,还是能看到昔日养大象留下的影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还曾在象房村里挖掘出象牙。
下图就是在象房村出土象牙的地方,1979年的时候,一个叫杨振生的人在这里发现了象牙。
图片中,用水泥打造出了一个台子,在台子周围修了一圈栅栏。栅栏里面是一个镀金的大象,还有一颗枫树。为了美观的作用,这枫树叶不是真的,而是人工制作的假枫树叶。
1958年,修建秦城监狱,在征购土地的时候,也征购了部分象房村的土地。只是秦城村的名气要大一些,征购秦城村的土地也要多一些,故而大家伙还是习惯把新监狱称之为“秦城监狱”。就我个人而言,秦城监狱这名字确实要好听一些,如果叫“象房监狱”,听上去就感觉有点不对味儿。
秦城监狱后面有一处农场,也是因地而得名秦城农场。
监狱的犯人们,会被安排在这农场里面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周围的村民们路过的时候,远远地,能看到农场里那些在地头忙活着的人影。村民们只晓得那些人是囚犯,有一些大名气,但是让他们说出来具体谁是谁,却又是不知晓的。
如果让我穿越到六十年代,远远地看着农场里忙活的人,我也看不出来谁是谁。指不定某个勾着身子忙活的人,就是一个中将;另外一个流着汗水的人,会是黄维;而另外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是杜聿明。这些人曾经都是叱咤风云的一时人物,而在秦城里面,他们都是一群普通的战犯了。
有时候,村民们会看到秦城的大门打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个人。
这些从里面走出来的人,离开的时候都很低调,一些人出来的时候,会有家属或者朋友来接。而大多数的人,他们出来的时候,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他们默默的走出来,似乎对外界的自由,有着一些不适应,路上遇到一两个村民,也是低着头赶自己的路。路过的村民倘若遇见了,也不会上前搭讪,也就是投去好奇的打量目光。
不同的人看秦城,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说这监狱就像是二三线小县城的招待所;也有的人说,这地儿像是一个老人的疗养中心;还有的人说,不消走进去,只要一靠近,就有一股庄严的感觉,背后就像是有一只眼睛盯着自己一样。
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所普通的监狱罢了,只不过是因为里面的那些犯人们,他们身上各种传奇的故事和身份,给这所普通的监狱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