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长江干流水位持续偏低,鄱阳湖水文站数次发布极枯水位警报,湖口站最低水位记录为7.43米,逼近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与此同时,三峡水库底部已经累计沉积20.8亿吨泥沙,占总库容量的3.5%。
公众呼声响起:为何不趁此枯水期清理泥沙?面对这个疑问,涉及的却不仅仅是“技术可行性”,而是包括工程成本、安全管理、国家战略调控在内的全体系因素。
截至2023年,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总量达到20.8亿吨,占总库容量3.5%,已导致防洪库容减少0.74%。如此沉重的数字背后,是沉积范围广、位置深、水压大、施工难的现实挑战。
三峡工程横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水深普遍超过百米,坝体高达185米,清理难度远超传统水体。
清理方式一度被设想为“抽沙”,即利用抽沙设备在枯水期将泥沙抽离库底。然而,水下高压环境对设备造成极大挑战,传统抽沙装置在几十米深度以下运行效率骤降,且施工风险极高。
泥沙沉积分布并不集中,大量分布于库尾和主航道区,清淤操作必须精确到米级,否则极易扰动水体生态,破坏原有水工结构,对大坝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费用问题更是清理难题的核心。按业内最低估算,每吨泥沙清理成本不低于50元,20亿吨即意味着清理费用将超过1000亿元,而这仅为初步预算,不含运输、二次沉积处理、流域调度等额外成本。
在工程调度安全的优先原则下,清淤操作若影响正常航运、电力输送及蓄洪任务,则可能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重大影响。
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的枯水期内,三峡已累计向下游补水46亿立方米,相当于超过一千万人一年的用水总量。
在这种高强度调蓄情况下,水库操作接近极限,若再启动大型清淤作业,将涉及航道调度、电网负荷转换、防洪排涝协调等一系列全国性任务。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系统工程、战略调控、全域统筹的联合作战。
技术、成本、调度、战略,全维度掣肘构成了三峡泥沙清理的现实边界,而这种“无法轻动”的状态,并非“懒政”所致,而是从建设初期就已有的工程预案延续。这一复杂性并未在公众视野中充分展开,却在工程运作的每一个微调中悄然体现。
1988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在《关于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中指出:坝区泥沙问题较易处理,但库尾及重庆段无良策。
同年12月,孙越琦等十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上书中央,明确警示:“长江年输沙量为世界第四,在此建高坝大库,将致库尾严重淤积,重庆洪水位将升高,危及四川上游城镇和农田。”
当时,支持派提出“蓄清排浑”方案,即在丰水期排浑水,枯水期蓄清水,借自然流速带走泥沙。
然而,这套模式的前提是“水流强度足以冲刷沉积”,但在库尾重庆段,泥沙中以卵石为主的推移质占比高,无法被低速水流带走,只能沉底聚集,最终形成“拦门沙”和“主槽淤积”双重问题。
水利学家黄万里对此给出结构性预判:库尾高程不断升高,水位向上游倒灌,将严重压缩库区的可调节容量。
他指出,三峡水库长度超600公里,流速减缓后泥沙自然堆积,造成的反向淤积不仅影响航运,还将推高洪水位,长期威胁重庆及周边农业区。
重庆港区早已显现这种趋势。根据工程监测数据,库尾区域多年来持续存在“主槽抬高”的现象,港口疏浚成本不断上升。
泥沙控制措施一方面通过优化调度和人工疏通缓解,但因其“年年清、年年淤”,始终无法实现根除。
1981年和1984年,长江年输沙量分别高于多年平均值70%与30%,显示出水土流失加剧的长期趋势。泥沙淤积问题并非静态积累,而是伴随上游开发、气候异常、土地扰动的多因复合型演进,其“变与积”构成难以预测的工程变量。
库尾淤积已非“能否解决”的问题,而是“怎样控制增长速度、降低灾害可能”的持久战。从1988年的政协建议,到2023年泥沙总量破20亿吨,35年历史路径未曾改变,早有定论。
2024年11月,鄱阳湖水位跌破极枯值,湖口站测得仅7.43米;洞庭湖水位同月跌破20米,较多年同期低4.2米。不仅湖泊干涸,长江中下游多地河床裸露、船舶搁浅,航道运力受到严重干扰。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数据,全国年降水量虽呈增长趋势,但极端降雨占比迅速上升,连续干旱与强暴雨交替发生。青藏高原东缘与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剧烈、土壤裸露严重,上游来水携沙能力增强,却集中在短时段释放,泥沙含量随之升高。
这种降水不均导致枯水期水量锐减,而雨季排水过载,三峡枢纽调蓄任务日益艰巨。2024年冬春期间,三峡紧急调度,累计补水46亿立方米,但对整个流域而言,只能维持基本生态用水。
枯水期之所以不能随意清淤,正是因为调水任务优先。若将调度水量用于清淤,将加重中下游旱情。如此一来,泥沙虽未清,但长江不能断流。国家调度在此作出战略权衡,以生态安全、民生保障、电网稳定为首要目标。
与此同时,鄱阳湖枯水还导致大面积湿地退化、鸟类迁徙中断、水生物群崩解,进一步打破流域生态链。泥沙清理与生态修复并非单项对策,而是全流域综合治理系统的一环。其背后,需依靠的是全国水资源优化调配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协同。
2025年的枯水期已经过去,新的调水任务即将启动。清淤仍是未来工作的关键组成,但任何试图“趁枯水抓紧清理”的倡议,若脱离调度全局与生态控制,就难以真正落地执行。
水文节律改变,鄱阳湖枯水特征呈常态化、趋势化态势.澎湃.2023-08-16
被泥沙充填的水库与被窒息的江河.三峡观察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