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开展。尽管这两天是工作日,展览依然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除本地市民外,不乏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据了解,展览开幕后的10月至12月、2026年3月至9月,“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主题系列讲座将每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讲座将邀请国内十位历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深入挖掘广东外贸从唐宋市舶制度到现代广交会的千年历史内涵,阐释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在广东这么潮湿的地方,北宋的木雕都能完整地留存下来,真难得!”展览现场,一名观众一边注视着一北宋木雕罗汉像,一边喃喃自语感慨道。早在秦汉时期,徐闻、合浦等港口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唐代,朝廷不仅设立市舶使专掌海贸,更在广州创设蕃坊容纳外商聚居,展现出大国开放的制度智慧。宋元时期,海洋贸易政策更为积极,《广州市舶条》等法规的出台,标志着管理趋于规范化。明代推出“广中事例”,将澳门租居予葡萄牙人,形成“以夷制夷”的贸易窗口。清代虽行海禁,却延续广州“一口通商”体制,使广东始终保持着对外交往的窗口作用。近代以来,许多粤人“下南洋”谋生发展,构建起跨越海洋的商贸与文化网络。
▲北宋潮州窑周明造佛像。
展览中,清代“一口通商”时期的十三行贸易档案和锈迹斑斑的商船锚吸引了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曹群的注意。“这两样展品直观呈现了广东在特定历史阶段承担全国外贸枢纽的角色。”曹群说,粤海关通过规范的税收制度、贸易流程,将“互利共赢”从理念落地为可执行的规则;商船锚作为远洋贸易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广东主动融入全球贸易网络的担当,背后是“以和平方式推动共同发展”的深层思政内核。千百年来,广东因海而兴、向海而行,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长卷中留下恒久印记,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
乾隆款画珐琅八棱开光山水花鸟图提梁壶。 受访单位供图
“这场跨越千年的展览,既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样板,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角度精准、细节丰富、内容扎实的素材。”曹群告诉记者,此次展览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搭建起感知家国情怀、涵养开放视野、树立文化自信的独特平台。“这不仅是一次文物展示,更是一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石晓芸觉得,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道理远不如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吸引力,展览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将千年外贸史转化为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能产生共鸣的生动故事,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主动性与深度学习。
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副主任、展览执行策展人丁蕾告诉记者,外贸从来不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广东外贸史本质上是一部互利共赢的合作史,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相互滋养的历史见证。”据悉,广东省博物馆接下来将配套推出“校园巡展”“文物讲师进校园”等活动。未来,这场跨越千年的展览,将持续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注入“开放”“创新”“共赢”的力量,让青年一代从广东外贸的千年故事中,读懂中国的过去、把握当下的机遇、坚定未来的方向。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