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美方话音刚落,中方减持257亿美债

前言

9月18日,美国议员穆勒纳尔抛出一个"馊主意":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在美国落地,一副要"断航"的强硬架势。

话音还没落地,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中方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跌至7307亿美元,创下16年新低。这一记"闷棍"打得华盛顿措手不及。

美方为何拿航班当筹码?中方这步棋究竟有多狠?

编辑:AJY

美议员放狠话:断航逼稀土

这招来得够狠。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给白宫写了封信。

信里提了三个"损招":禁止中国民航在美国和盟友国家降落,审查对华商用飞机销售,联合盟友限制中国航空投资。核心就一个意思——不给稀土就断航

说起来,美国对稀土的焦虑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东西说白了不算特别稀有,但提纯加工的技术门槛极高,环保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美国虽然地底下也有稀土矿,但早就把开采和精炼全外包给了中国。现在高端军工、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哪样都离不开稀土。

数字更吓人。美国军工90%的磁性材料得从中国进口。

拿F-35战机来说,每架飞机需要用掉410公斤稀土。要是中国真的断供,美国整个军工体系都得"趴窝"。

更让五角大楼头疼的是,中国掌握着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就算美国能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找到矿源,最终还得送到中国来加工。

这就尴尬了。想摆脱依赖?外媒评估至少得等五年

等不了怎么办?美国政客急眼了,就想出这种拿航班当要挟的招数。

可这招看似凶狠,实则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单方面禁止国际航班严重违反《芝加哥公约》,让美国在道义上颜面尽失。

更关键的是,这种做法对美国自身的伤害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中美航线每周近百个航班,承载着大量商务人士、留学生和高价值货物。

一旦切断,美国的酒店、餐饮、旅游收入将遭受重创。波音公司第一个就不答应,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市场。

257亿美债瞬间蒸发,华盛顿慌了

美方威胁刚放出,中方的回应就来了。不是口头抗议,也不是外交照会。

而是直接行动——净减持257亿美元美债

这个数字够震撼。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全年的GDP,就这么从美国国债市场消失了。

更让华盛顿坐不住的是,中国美债持仓总量跌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不是第一次了。从2022年开始,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就没超过1万亿美元,三年里累计减持超过3000亿美元

这个趋势明摆着告诉华盛顿:中国正在主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美国的美元霸权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贸易逆差-美债回流"的闭环。中国通过贸易赚美元,再通过买美债把美元送回美国。

现在这个循环被打破了。中国一边减持美债,一边增加黄金储备,连续15个月增持黄金超过3400吨。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速。"一带一路"沿线越来越多国家愿意用人民币结算。

这等于是在慢慢抽走美元霸权的基石。当重要的买家开始持续离场,多米诺骨牌效应足以让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夜不能寐。

更有意思的是,中方这次减持的时机选择极其精准。就在美方威胁提案曝光后的一个月内,这种"无声的反击"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有说服力。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很快嗅到了危险信号。如果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国都开始减持,美国国债的发债成本将被迫上升。

叠加国内赤字高企、利率政策不确定性,美债市场的"安全感"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92%稀土命门在中国手里

减持美债只是开胃菜,真正的杀手锏在产业链

说起稀土,很多人以为就是挖矿那么简单。实际上,从开采到分离,从提纯到应用,每个环节都有极高的技术壁垒。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从"矿山到磁铁"的完整产业链。这是真正的"护城河"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显示,中国稀土矿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但在技术门槛更高的精炼环节,中国占据着全球高达92%的产能

这意味着什么?即便美国能在全球找到其他稀土矿源,也几乎无法绕开中国的加工体系。

美国想自己搞?成本高得吓人。业内估算,建设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数千亿美元投资,还得面对环保、技术、时间等各种制约。

更要命的是,就算美国咬牙投资建成了产业链,在成本竞争上也很难和中国抗衡。

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多元化战略已经显现成效。海关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虽然下降33.1%,但整体出口反而增长了4.4%

这个看似矛盾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出口市场的成功转型。对东盟出口增长22.7%,对非洲出口激增三分之一。

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从15%降到了10%。过去三个月,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增长近一半,对泰国、越南增长四分之一。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让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底气十足。不是离不开美国市场,而是有了更多选择。

反观美国,农业州的压力越来越大。往年这个时候,中国早就下了不少大豆订单,美国四分之一的大豆都要靠中国消化。

今年到现在,中国一单都没下。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急得直喊形势"非常严峻"。

原因很简单。美国对中国大豆加征关税后,成本一下子涨了2美元/蒲式耳,价格优势全没了。巴西大豆趁机补位,比美国大豆每吨便宜21美元,运输时间还快10天。

美元霸权遭遇最大挑战

产业链的较量背后,是更大的秩序之变。

这场博弈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具体的输赢,而在于它标志着全球经济秩序正在发生结构性重构。

过去几十年,国际经济体系基本按照"中心-外围"模式运行。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和技术优势占据中心位置,其他国家围绕这个中心运转。

但现在,这种单极体系正在被多极格局所取代。中国不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而是要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从金融角度看,去美元化进程明显加速。除了中国减持美债,俄罗斯、伊朗等国也在减少美元储备,增加黄金、欧元等资产配置。

更重要的是,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为绕过美元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正在提速,未来的国际支付体系可能不再完全依赖美元。

从贸易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RCEP、"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为各国提供了更多选择。

美国想通过威胁、制裁等传统手段维护霸权地位,但效果越来越有限。反而可能加速其他国家寻找替代方案的步伐。

这次的稀土航权威胁就是典型例子。美方以为可以用"断航"逼中国在稀土问题上让步,结果适得其反,促使中国加快了金融脱钩的节奏。

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看,这种变化符合国际关系的客观规律。任何霸权都不可能永续,多极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关键在于这个转换过程是否能够和平进行,是否能够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实现。

中方一再强调"合作共赢",不是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对未来国际秩序的现实判断。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任何试图搞"脱钩断链"的做法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美国一些政客如果还看不清这个大势,继续一条道走到黑,最后只会让美国自己吃更多苦头。市场规律和历史趋势不是靠威胁就能改变的。

结语

这场较量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的声音更大,而在于谁能在变化中把握主动,顺应时代潮流。

全球经济秩序正在重新洗牌,单边威胁的时代正在过去,多元合作的时代正在到来。

面对这样的历史转折点,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你认为未来会如何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美方   稀土   话音   中方   中国   航班   美国   美元   霸权   华盛顿   大豆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