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18年,上海一间简陋出租屋内,34岁的苏曼殊突然暴毙。
这位被称为"花和尚"的民国奇人,死因竟与其他床下之物,密不可分。
1884年,苏曼殊出生在日本横滨,母亲是日本女人,父亲据说是个英国商人。
可这个混血儿,却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回了中国广东番禺的祖父家。
祖父是个传统的中国老人,对这个来路不明的混血孩子并不友善。
苏曼殊小时候,经常被锁在祠堂里,一天只给一顿饭,甚至遭受毒打,童年的苏曼殊过得悲惨,这或许是他日后,性格复杂的根源。
"我的身上流着两国的血,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 苏曼殊在后来的诗文中这样写道。
混血的身份让他终生困扰,也让他在民族认同上挣扎,这种挣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1901年,17岁的苏曼殊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亲眼目睹了明日本社会变革,内心深受触动,还在这里结识了章太炎、陈天华等革命人士。
"我去日本不是为了学帝国主义那套,而是想找到救国的方法" ,苏曼殊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一个迷茫的混血青年,变成了一个有革命理想的知识分子。
1903年,苏曼殊有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转折——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曼殊"。
这一年,他才19岁。
为什么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会选择出家?
苏曼殊自己在日记中写道:"世道混乱,人心不古,佛法能洗涤污浊。"
但他的朋友则透露:"曼殊兄遭遇情伤,加上家庭变故,心灰意冷,这才选择了佛门净土。"
无论动机如何,这次出家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几个月后,苏曼殊就还俗了,并继续投身革命活动。
1904年,他参与《国民日报》编辑工作,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若说苏曼殊第一次出家,还可能是出于虔诚,那么他后来的僧人生涯,就充满了戏剧性。
1905年,他在苏州西园寺再次出家;1911年,又在杭州灵隐寺第三次出家。
每次出家都没能坚持多久,就会重返世俗。
这种出家-还俗-再出家的循环,让他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穿着僧袍,却戴着西式眼镜,一手拿着佛经,一手拿着《共产党宣言》,能用流利的日语和英语与人交谈,也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书法,简直就是个矛盾体。
"花和尚"这个绰号最初是怎么来的?据说是因为苏曼殊虽然身为僧人,却不守戒律,特别是在男女关系上,相当开放。
有一次,苏曼殊在上海的一家茶楼里,身着僧袍,却与一位美丽的女子亲密交谈,甚至拉着对方的手。
路过的人无不侧目,有人直接喊出:"看这个花和尚!" 这个称呼,就这样流传开来。
苏曼殊与女性的关系一直是个谜。
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中,有许多缠绵的爱情描写,被认为是他个人经历的投射。
他曾给一位署名"藤子"的日本女子,写过多封情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挣扎。
"我虽为僧,却无法摆脱凡尘俗世的情爱。" 苏曼殊在私人日记中,如此剖析自己。
这种对情欲的坦率承认,在当时的僧侣中是极为罕见的。
除了不守独身戒律外,苏曼殊还有一些世俗的嗜好。
他喜欢饮酒,常常在酒后挥毫泼墨;也不拒绝鸦片,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并不少见,但对一个僧人来说却是大忌。
苏曼殊并非只是一个不守戒律的僧人。
1905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创办《复报》《神州日报》等刊物,宣传革命思想,抨击清政府的腐败。
"我出家并非逃避现实,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救国救民。" 苏曼殊在给同盟会成员的信中这样解释自己的双重身份。这种矛盾的存在,正是苏曼殊最大的特点。
他的文学创作也充满了这种矛盾。《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小说,一方面充满了佛教的禅机,另一方面却又描写儿女情长。
写的诗歌既有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又有对世俗生活的强烈眷恋。
"既要普度众生,又要儿女情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当时有记者这样质问苏曼殊。
只是微微一笑:"人生本就充满矛盾,我只是把它们都活了出来。"
苏曼殊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从20多岁开始,他就患有严重的肺病,经常咳嗽,有时还会咳血。
一位与苏曼殊同住过的朋友回忆:"半夜常常听到曼殊兄剧烈的咳嗽声,有时咳到天亮。他的枕巾上经常有血迹,但他从不在意,照样熬夜写作。"
身体的虚弱让苏曼殊开始依赖药物。
一位朋友在回忆录中写道,"有时他一整天都迷迷糊糊的,只有在药物作用下才能振作精神工作。"
药物依赖让苏曼殊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也让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苏曼殊晚年的生活十分窘迫。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写作和朋友资助维持生计。
但他的稿费远不足以支付药物开销,更不用说日常生活费用。
1916年,32岁的苏曼殊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肺病加重,经常卧床不起。朋友们轮流照顾他,为他筹集医药费。
"曼殊兄住的地方简直不能称之为'家'," 一位好友回忆道,"那只是个简陋的出租屋,家具破旧,除了书籍和笔墨,几乎没有其他值钱物件,衣服也只有几件,常常洗一件穿一件。"
1917年冬,苏曼殊辗转多地求医,但病情并没有好转。
药物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开始大量使用吗啡来缓解痛苦。
"曼殊每天需要至少三次,才能勉强维持正常生活," 照顾他的医生后来透露,"这个剂量对一般人来说足以致命,但他已经产生了耐受性。"
1918年初,苏曼殊定居上海,由几位好友轮流照料,虽然身体状况糟糕,他仍然坚持创作,在床上完成了最后几首诗作。
"死亡对我来说不过是一场解脱," 他在临终前一个月写道,"我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
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封闭,很少有人能见到他。
那些见过他最后一面的人都说,他已经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眼神涣散,说话也语无伦次。
1918年5月2日,34岁的苏曼殊在,上海的一间出租屋内,突然去世。
发现他的是他的好友刘半农,当时刘半农来给他送药,却发现他已经断气多时。
刘半农后来回忆道:"我推开门时,曼殊兄躺在床上,姿势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我叫了几声,他没有回应。我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苏曼殊死亡的消息很快传开,许多文学界、革命界的朋友纷纷前来吊唁。他们对苏曼殊的突然离世感到震惊和悲痛。
"他还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文章要写,那么多事业未完成," 鲁迅在悼文中写道,"这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
关于苏曼殊的死因,最初的判断是肺病恶化导致的呼吸衰竭。
这看似合理,毕竟他长期患有肺病,而且病情一直在恶化。
当苏曼殊的朋友们,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我们在收拾曼殊兄的床铺时,发现床板下面藏着一个木盒," 参与整理遗物的朋友回忆道,"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注射器、针头和鸦片烟具,数量之多,让我们都吃了一惊。"
还在床下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记录着苏曼殊每天的用药量。
最后一页的记录显示,在去世前一天,他使用了超出平常剂量三倍的吗啡。
"5月1日,胸痛难忍,加大剂量。如果这次还不能止痛,我宁愿解脱。" 这是苏曼殊在小册子上的最后一句话。
这一发现让苏曼殊死亡的真相变得清晰:他很可能是因为,过量使用导致的急性中毒死亡,而不仅仅是肺病恶化。
当时的医生重新检查了苏曼殊的遗体,发现他的瞳孔异常缩小,四肢有轻微的青紫色,这都是吗啡过量的典型症状。
"考虑到他长期使用吗啡,加上最后一天突然增加剂量,死因很可能是吗啡过量,"医生在报告中写道,"当然,也不排除肺病加重的因素。"
这个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位僧人,一位革命者,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竟然死于药物过量,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床下之谜"的揭开,让苏曼殊的死因大白于天下。
这个曾经被称为"花和尚"的传奇人物,以一种既悲剧又荒诞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矛盾的一生。
苏曼殊的朋友们,为他举办了简单的葬礼,按照佛教仪式火化了他的遗体。
骨灰被安葬在杭州西泠桥畔,墓碑上只刻了"苏曼殊之墓"五个字,简单而低调。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