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惊天”!首期“大师讲坛”解码长江公园内的巨石碑文

宜宾融媒 张新

在宜宾市叙州区南岸街道长江公园(下渡口)内,有一块高约10米的独立巨石,静静矗立700余年。这块石碑看似普通,却见证着南宋末年宜宾惊心动魄的抗蒙史诗,记录了一个王朝存亡关头的战略抉择。

讲座现场 张新 摄

9月21日,宜宾市图书馆主办的“宜图叙说·宜图非遗·大师讲坛”首期开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以“近世前夜·宋元之际的宜宾——南宋边关一块石头的故事”为题,解开了这段尘封多年最终“石破惊天”的传奇。

江畔巨石揭秘南宋危局抉择

2022年,宜宾地方史研究者陈伟平、李秉仁在这块石头上发现了一通镌刻于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的碑记,将其命名为《南宋淳祐置司叙南碑记》,刻字面积宽约2米,高约3米。

宜宾地方史研究者发现巨石碑文(资料图片)

通过现代红外线扫描技术,四川文史专家辨认出碑文的关键信息,“宪旧治东梓,端平丙申,会蜀有难,越三政而司存靡定。淳祐癸卯,令式自夔易部,恭奉圣旨,置司叙南,始建台治。”这段文字揭示了13世纪中叶,为抗御蒙古骑兵的冲击,南宋朝廷将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从三台县(古称“东梓”)迁至叙州(今宜宾)。叙州一度成为高级政区的提刑司机构驻扎地。

叙州地处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处,控扼川滇交通,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利于抗蒙联防。提刑司的迁置,不仅是南宋应对蜀中危局的应急措施,更是朝廷强化西南边防、巩固区域联防的战略布局。

陈世松在讲座中 张新 摄

陈世松称这块碑文的发现为“石破天惊的历史回响”。他表示,当硝烟散尽,石碑文字诉说历史,其文物、文献、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珍视、解读与传承。

一方石碑凸显宜宾南宋战略地位

陈世松介绍,该碑刻于宋蒙战争期间,是与宋蒙战争直接有关的三十多通碑刻中,是学术价值最高的题刻遗迹,是现存记录南宋官员奉使“按行”,年代最晚的题刻遗迹。同时它是宋蒙战争期间唯一镌刻在江岸、且体量最大的独立巨石碑记,也是现存字数最多、笔画最为清晰的淳祐双线阴刻碑刻。


石碑文字(资料图片)

石碑文字(资料图片)

陈世松强调,该碑也是目前所见唯一记述“恭奉圣旨”,在“叙州置司叙南”建立治所的碑记。碑刻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宜宾(叙州)在宋代全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其作为西南边防重镇和历史枢纽的深厚文化底蕴。

“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该碑文在弘扬爱国精神、提供历史借鉴、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陈世松说。

宜宾市图书馆馆长陈丹表示,石碑通过文献与实物的双重印证,不仅夯实了宜宾的城市文化底蕴,更为宜宾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人文荟萃与景观卓越之地,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文献支撑。

大师“开讲”为宜宾注入文化动力

当日讲座吸引了来自北京、重庆,以及成都、泸州等省内城市和宜宾各区县的近百位文史专家和爱好者。85岁高龄的陈世松历时三年完成碑文考释,其严谨治学精神深深触动在场听众。宜宾市历史学会理事郑宽学表示,这也将激励他进一步投身地方文化研究,为宜宾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赵永康在讲座后发言 张新 摄

旅居宜宾的北京读友贾雨朦每天都去江边游泳,看到这块石头,却未曾留意过上面的碑文。“通过陈老师这场专业严谨的讲座,让我感受到这块‘石头’以及宜宾文化的厚重。”贾雨朦说。

省内外文史专家与爱好者济济一堂 张新 摄

陈丹表示,在接下来的“宜图叙说·宜图非遗·大师讲坛”上,还将邀请历史、文化、民俗、旅游、考古、文献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馆开讲座、做分享,围绕宜宾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创新展示与宜宾文旅发展提供专业见解和建议,同时积极搭建一座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让宜宾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旅游将更加精彩纷呈,让更多人领略到长江首城的独特魅力,为宜宾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来源:宜宾融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历史   碑文   长江   首期   巨石   讲坛   大师   宜宾   宜宾市   南宋   石碑   碑记   文化   碑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