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扩张到覆灭,旧日本帝国陆海军统帅名录解析(1885-1945)


大山岩

第一次伊藤博文内阁(1885年12月22日-1888年4月30日)

陆相 大山岩(1885年12月22日就任),西乡隆盛从弟,日本九元老之一, 日本帝国陆军创建者之一。

海相 西乡从道(1885年12月22日就任),西乡隆盛弟,日本九元老之一,萨摩阀核心领袖,日本帝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1889年3月9日就任),皇室的军事代言人,明治时期日本陆军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参谋本部海军部长 仁礼景范1886年3月16日就任),明治时期海军萨摩阀核心人物,海军军令系统的奠基者。

西乡从道

黑田清隆内阁(1888年4月30日-1889年12月24日)

陆相 大山岩

海相 西乡从道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

参谋本部海军部长 仁礼景范海军参谋部长 伊藤隽吉1889年3月8日就任),明治中期同时掌握军政与军令大权的少数将领之一,他主导甲午战争前的舰队编成与作战计划制定;有地品之允1889年5月17日就任),明治至大正初期海军高层核心成员之一。

桦山资纪

第一次山县有朋内阁(1889年12月24日-1891年5月6日)

陆相 大山岩

海相 西乡从道桦山资纪(1890年5月17日就任),海军元老,萨摩阀巨头。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

海军参谋部长 有地品之允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

次松方正义内阁(1891年5月6日-1892年8月8日)

陆相 大山岩高岛鞆之助(1891年5月17日就任),萨摩阀在陆军体系的核心人物。

海相 桦山资纪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

海军参谋部长 有地品之允井上良馨1891年6月17日就任),萨摩阀巨头。

伊东祐亨

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1892年8月8日-1896年9月18日

陆相 大山岩(1892年8月8日就任

海相 仁礼景范(1892年8月8日就任);山本权兵卫(1898年11月8日就任),萨摩阀第二代领袖,日本海军近代化进程中极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小松宫彰仁亲王1895年1月26日就任),皇族中首位获得元帅称号的将领

海军参谋部长 井上良馨海军军令部长 中牟田仓之助1892年12月12日就任),佐贺藩出身,日本海军早期核心人物;桦山资纪1894年7月17日就任);伊东祐亨1892年12月12日就任),萨摩阀巨头,联合舰队体制奠基人。

山本权兵卫

次松方正义内阁(1896年9月18日-1898年1月12日)

陆相 大山岩高岛鞆之助(1896年9月20日就任)

海相 山本权兵卫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小松宫彰仁亲王

海军军令部长 伊东祐亨

桂太郎

第三次伊藤博文内阁(1898年1月12日-1898年6月30日)

陆相 桂太郎(1898年1月12日就任),日本九元老之一,山县有朋嫡传弟子,长州阀在明治后期至大正初期的实际掌舵人。

海相 山本权兵卫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川上操六1898年1月20日就任),萨摩阀在陆军体系的核心人物。

海军军令部长 伊东祐亨

川上操六

第一次大隈重信内阁(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

陆相 桂太郎

海相 山本权兵卫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川上操六

海军军令部长 伊东祐亨

大山岩

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1898年11月8日-1900年10月19日)

陆相 桂太郎

海相 山本权兵卫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川上操六大山岩(1899年5月16日就任)

海军军令部长 伊东祐亨

儿玉源太郎

第四次伊藤博文内阁(1900年10月19日-1901年6月2日)

陆相 桂太郎儿玉源太郎(1900年12月23日就任),日本明治时期陆军核心人物,被誉为明治时期第一智将。

海相 山本权兵卫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大山岩

海军军令部长 伊东祐亨

山县有朋

第一次桂太郎内阁(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

陆相 儿玉源太郎寺内正毅(1902年3月27日就任),长州阀第三任领袖,日本明治至大正时期陆军核心人物。

海相 山本权兵卫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大山岩山县有朋1904年6月20日就任),长州阀创始人。其主导的陆军人事体系长期由长州籍将领垄断,形成“长州阀独霸陆军”的格局;大山岩1905年12月20日就任)

海军军令部长 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1905年12月19日就任),萨摩阀巨头,因对马海战战绩被神格化为“海军军神”。

东乡平八郎

第一次西园寺公望内阁(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

陆相 寺内正毅

海相 斋藤实(1906年1月7日就任),萨摩阀骨干,与山本权兵卫关系密切。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大山岩儿玉源太郎1906年4月11日就任);奥保巩1906年7月30日就任),他以非藩阀身份(福冈县)通过实战晋升至元帅,成为陆军派系平衡的象征。

海军军令部长 东乡平八郎

寺内正毅

第二次桂太郎内阁(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

陆相 寺内正毅

海相 斋藤实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奥保巩

海军军令部长 东乡平八郎伊集院五郎1909年12月1日就任),萨摩阀巨头。

上原勇作

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

陆相 石本新六(1911年8月30日就任),首位非萨长藩阀(姬路藩)出身的陆军大臣,但实际仍受长州阀主导的派系制约;上原勇作(1912年4月5日就任),皇道派精神领袖与创立者,大正中期至昭和初期的陆军核心人物。他反对1920年代宇垣一成的裁军计划,认为裁军会削弱陆军基层的战斗力,并背离传统军事伦理,其立场加速了陆军的内部派系分化。

海相 斋藤实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奥保巩;长谷川好道1912年1月20日就任),长州阀核心成员。日本殖民朝鲜初期的实际控制者。

海军军令部长 伊集院五郎

斋藤实

第三次桂太郎内阁(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

陆相 木越安纲(1912年12月21日就任),非核心藩阀(姬路藩)出身,且缺乏派系根基,政治影响力相对局限。

海相 斋藤实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长谷川好道

海军军令部长 伊集院五郎

长谷川好道

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1913年2月20日-1914年4月16日)

陆相 木越安纲楠濑幸彦(1913年6月24日就任),非核心藩阀(高知藩)出身,且缺乏派系根基,政治影响力相对局限。

海相 斋藤实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长谷川好道

海军军令部长 伊集院五郎

加藤友三郎

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1914年4月16日-1916年10月9日)

陆相 冈市之助(1914年4月16日就任),长州阀核心成员;大岛健一(1916年3月30日就任),准长州阀(岩村藩出身)代表人物。

海相 八代六郎(1914年4月16日就任),萨摩阀成员,任内整顿因西门子事件名声扫地的海军而闻名;加藤友三郎(1916年10月9日就任),条约派精神领袖,同时也是继山本权兵卫之后建设海军的重要人物之一。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长谷川好道上原勇作(1915年12月17日就任)

海军军令部长 伊集院五郎岛村速雄1914年4月22日就任),他与山本权兵卫并称日本海军近代化的两大奠基人。

岛村速雄

寺内正毅内阁(1916年10月9日-1918年9月29日)

陆相 大岛健一

海相 加藤友三郎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上原勇作

海军军令部长 岛村速雄

田中义一

原敬内阁(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13日)

陆相 田中义一(1918年9月29日就任),长州阀第二代领导人,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军部的实际掌控者;山梨半造(1921年6月9日就任),田中义一的政治盟友。

海相 加藤友三郎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上原勇作河合操(1923年3月17日就任),昭和初期军事决策的关键人物。

海军军令部长 岛村速雄山下源太郎1920年10月1日就任),战术理论研究者。

山梨半造

高桥是清内阁(1921年11月13日-1922年6月12日)

陆相 山梨半造

海相 加藤友三郎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河合操

海军军令部长 山下源太郎

财部彪

加藤友三郎内阁(1922年6月12日-1923年9月2日)

陆相 山梨半造

海相 加藤友三郎财部彪(1923年5月15日就任),山本权兵卫女婿,条约派主帅。任内主导签署《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延续加藤友三郎的裁军路线,但其妥协路线引发舰队派强烈反对,最终导致“统帅权干犯问题”爆发,加剧海军内部的分裂。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河合操

海军军令部长 山下源太郎

田中义一

第二次山本权兵卫内阁(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

陆相 田中义一(1923年9月2日就任)

海相 财部彪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河合操

海军军令部长 山下源太郎

宇垣一成

清浦奎吾内阁(1924年1月7日-1924年6月11日)

陆相 宇垣一成(1924年1月7日就任),田中-宇垣阀(准长派)核心领袖,日本军国主义国家总动员体制的理论创始人。他主张打破地域藩阀限制,通过“横断阀”(跨地域派系联盟)整合青年军官资源,推动陆军革新。

海相 村上格一(1924年1月7日就任),他通过技术革新与行政管理巩固地位,体现了明治海军“技术优先”的传统。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河合操

海军军令部长 山下源太郎

铃木贯太郎

加藤高明内阁(1924年6月11日-1926年1月30日)

陆相 宇垣一成

海相 财部彪(1924年6月11日-1927年4月20日)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河合操

海军军令部长 山下源太郎铃木贯太郎1925年4月15日就任),他以实战功勋立足海军高层,同时又以非派系化立场调和海军内的军政矛盾。

铃木庄六

第一次若槻礼次郎内阁(1926年1月30日-1927年4月20日)

陆相 宇垣一成

海相 财部彪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河合操铃木庄六(1926年3月2日就任),其任期正值陆军内部“长州阀”影响力衰退与“一夕会”等新生派系崛起的过渡期,他的决策更多体现军部整体意志。

海军军令部长 铃木贯太郎

加藤宽治

田中义一内阁(1927年4月20日-1929年7月2日)

陆相 白川义则(1927年4月20日就任),长州阀体系的依附者。

海相 冈田启介(1927年4月20日就任),他通过战功与同期网络融入海军主流,为萨摩阀利益的关联者。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铃木庄六

海军军令部长 铃木贯太郎加藤宽治1929年1月22日就任),舰队派核心领袖,他在昭和海军大分裂中主导清洗主张裁军的条约派,与加藤友三郎为代表的条约派形成长期对立,史称“大小加藤之争”。

金谷范三

滨口雄幸内阁(1929年7月2日-1931年4月14日)

陆相 宇垣一成(1929年7月2日就任)

海相 财部彪(1929年7月2日就任);安保清种(1930年10月3日就任),其立场偏向“条约派”,主张通过国际协调平衡军备扩张。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铃木庄六金谷范三1930年2月19日就任),大分阀首领,宇垣派(田中-宇垣阀分支)盟友。其任内推动军事现代化改革。

海军军令部长 加藤宽治谷口尚真1930年6月11日就任),条约派核心人物,其协调路线虽被压制,但米内光政等继任者延续其理念,形成太平洋战争前海军内部最后的理性制约力量。

南次郎

第二次若槻礼次郎内阁(1931年4月14日-1931年12月13日)

陆相 南次郎(1931年4月14日就任),大分阀骨干,宇垣派(田中-宇垣阀分支)盟友。

海相 安保清种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金谷范三

海军军令部长 谷口尚真

大角岑生

犬养毅内阁(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26日)

陆相 荒木贞夫(1931年12月13日就任),皇道派领袖,俄国问题专家。

海相 大角岑生(1931年12月13日就任),舰队派清洗条约派的得力干将,日本侵华政策的理论奠基人之一。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金谷范三闲院宫载仁亲王(1931年12月23日就任),裕仁天皇在陆军的代理人,他以皇室身份掌控陆军中枢,实现军事决策与皇室意志的高度统一。

海军军令部长 谷口尚真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1932年2月2日就任),裕仁天皇在海军的代理人,他以皇族身份协调天皇与军部的立场,推动海军战略与皇室意志高度绑定。

荒木贞夫

斋藤实内阁(1932年5月26日-1934年7月8日)

陆相 荒木贞夫林铣十郎(1934年1月23日就任),统制派核心成员。任内主导推动清洗皇道派势力,并提拔永田铁山等统制派骨干。

海相 大角岑生(1933年1月9日就任)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冈田启介内阁(1934年7月8日-1936年3月9日)

陆相 林铣十郎川岛义之(1935年9月5日就任),其任内试图调和皇道、或统制两派矛盾,但成效有限

海相 大角岑生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伏见宫博恭王

广田弘毅内阁(1936年3月9日-1937年2月2日)

陆相 寺内寿一(1936年3月9日就任),陆军元帅寺内正毅长子,统制派核心成员。二·二六事件后以铁腕整肃陆军,巩固派系对陆军省、参谋本部的控制。

海相 永野修身(1936年3月9日就任),舰队派核心领袖之一,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军首脑。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米内光政

林铣十郎内阁(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

陆相 中村孝太郎(1937年2月2日就任),“巴登巴登密谋”集团(统制派前身)成员之一,但未参与后续派系核心决策;杉山元(1937年2月9日就任),统制派核心成员。主张通过合法手段强化军部集权,支持总体战体制建设。

海相 米内光政(1937年2月2日就任),条约派代表人物。因主张“不扩大事态”,后被陆军视为“亲英美派”。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板垣征四郎

第一次近卫文麿内阁(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

陆相 杉山元板垣征四郎(1938年6月3日就任),统制派核心成员,日本陆军“中国通”的代表人物。

海相 米内光政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畑俊六

平沼骐一郎内阁(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

陆相 板垣征四郎畑俊六(1939年8月30日就任),侵华战争的核心指挥官。他在1930年代人事变动中保持中立,未参与派系清洗,更多以技术官僚身份执行战略决策。

海相 吉田善吾(1939年8月30日就任),条约派代表人物。他对与德意结成军事同盟持有异见,甚至以辞职抗议陆军和舰队派的施压。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吉田善吾

阿部信行内阁(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

陆相 畑俊六

海相 吉田善吾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杉山元

米内光政内阁(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

陆相 畑俊六

海相 吉田善吾及川古志郎(1940年9月5日就任),舰队派代表人物,任内配合东条英机压制条约派势力,通过人事调整巩固舰队派对海军省和军令部的控制。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闲院宫载仁亲王杉山元1940年10月3日就任)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

永野修身

第二次近卫文麿内阁(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

陆相 东条英机(1940年7月22日就任),统制派核心人物,日本军国主义代表人物,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战犯之一。

海相 及川古志郎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杉山元

军令部总长 伏见宫博恭王永野修身(1940年7月22日就任)

东条英机

第三次近卫文麿内阁(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

陆相 东条英机

海相 及川古志郎岛田繁太郎(1941年10月18日就任),舰队派成员,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作为海军中罕见亲陆军的将领,他在东条内阁中全力配合陆军战略,被海军大多数高级将领所歧视。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杉山元

军令部总长 永野修身

岛田繁太郎

东条英机内阁(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

陆相 东条英机

海相 岛田繁太郎野村直邦(1944年7月17日就任),日本海军史上任期最短的海军大臣之一。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杉山元东条英机(1944年2月21日就任);梅津美治郎1944年7月18日就任),统制派骨干,日本陆军对华侵略政策的最高执行者之一。

军令部总长 永野修身岛田繁太郎1944年2月21日就任)

及川古志郎

小矶国昭内阁(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

陆相 杉山元(1944年7月22日就任)

海相 米内光政(1944年7月22日就任)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梅津美治郎

军令部总长 岛田繁太郎及川古志郎1944年8月2日

阿南惟几

铃木贯太郎内阁(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

陆相 阿南惟几(1945年4月7日就任),“侍从系”官僚。其任内坚持“本土决战”政策,反对无条件投降,为日本投降前陆军强硬派的象征。

海相 米内光政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参谋总长 梅津美治郎

军令部总长 及川古志郎丰田副武1945年5月29日就任),任内主导“本土决战”计划,坚持“舰队玉碎”方针直至战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帝国   统帅   日本   名录   陆海军   海相   总长   统帅部   军令   参谋   内阁   海军   大本营   部长   亲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