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的风骨有可能不是看它敞开多少门,而是看它关闭了多少门,坐落在西南边陲的腾冲显然就是这么一个有点“反常”的地方,四尊跪着的石像将一段刻骨铭心的耻辱定格了八十年。
相信不少人对腾冲的印象都来自地理书上那条分界线,或者去年底腾冲那家坚决禁止日本人入住的酒店,而假如稍作了解就会发现,腾冲做的绝不止一个酒店禁止日本人来那么简单。
腾冲究竟是个怎样的城市?它在过去都经历了什么?
在腾冲的国殇墓园里,近万名中国远征军的忠魂在此长眠,然而墓园的正中心并非高耸的纪念碑,而是一片低矮的坟包,当地人称它为“倭冢”,听名字就能知道,这是倭寇的坟墓,坟包上是四尊石像,他们没有表情、双手反绑、身躯前倾,以一种“赎罪”的姿态长跪在所有来访者面前。
这些雕像的原型是当年在此地被击毙的日军高级指挥官,关于“倭冢”之下到底埋了什么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日军尸骸被尽数焚烧,骨灰被埋入此处意在“永镇”,另一种则更直接,说是当年的日军尸体曾被五花大绑、就地惩戒,历史的细枝末节或许已模糊在口口相传中,但那核心的姿态却异常清晰:他们必须受罚、必须对中国人跪着。
事实上很少有什么地方会把这种象征意义这么强的雕像摆出来,战争的硝烟散尽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不止一次地想用钱来“摆平”这个历史遗留的疙瘩,一些财团伸出海外投资的橄榄枝,三菱重工甚至拿出了高达十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他们承诺在当地兴建工厂,修桥铺路——只要腾冲拆除跪像,并将“倭冢”里的骨灰或遗骸运回日本。
可能日本怎么也想不到,整个腾冲从上到下、不管是期待经济腾飞的领导还是希望生活便利的百姓的想法都很一致,两边坐一起几乎没怎么商量就把三菱提出的建议一票否决,在他们眼里,日子过的再不好也绝对不能收仇家的钱。
更让人触动的是这种拒绝不是停留在官方文件上,而是深入到商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在腾冲街头,日系车远比其他城市少见,甚至有些酒店和餐馆的老板,会直接了当地谢绝持有日本护照的客人,问他们是否担心因此错失商机,他们的答案也近乎相同:血债未偿,敌人的脏钱碰都不能碰。
三菱在这里踢到铁板之后,日本曾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发声,希望中方能“顾及国家形象”,处理掉这些“带有羞辱意味”的雕像,腾冲人没有简单一句“不”就打发了,而是递上了一份“反问清单”:他们愿不愿意拆靖国神社里战犯的牌位?愿不愿意修改那本歪曲侵略史的教科书?愿不愿意为当年在腾冲犯下的滔天罪行跪下道歉?
所有人都明白这三条是对方绝不可能接受的,于是对话被以一种更决绝的姿态“怼”了回去,腾冲等于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可以谈,但必须先站在我们划定的历史和道义框架里,这种寸步不让的态度也在互联网上激起巨大共鸣,被无数国人赞为一种稀缺的“民族骨气”。
即便有声音讨论“民族仇恨是否应该延续”,但在腾冲人看来这从来就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对公道持续不断的呼唤,所有这些最终都汇聚到一个源头:抗战时期,作为滇缅公路这一中国抗战生命线的咽喉要地,腾冲经历了炼狱般的两年,超过两万一千名平民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戛然而止,城里最厚的青砖、最老的木门都曾被鲜血浸透,留下洗刷不去的印记。
这段记忆并非冰冷的史料,而是活在几代人生命里的灼热烙印,老人们会拉着孩子们的手,告诉他们,直到今天市区地下深处仍能挖出当年被焚烧的人,有些家庭的瓦罐里甚至还小心翼翼地藏着从乱葬岗里捧回的一捧泥土,仿佛那捧黄土上沾着亲人的余温。
当地的学校年复一年地向学生讲述远征军浴血克复腾冲的故事,讲述那些“抱骨出城”的难民,他们要确保后人明白这种“固执”绝非源于盲目的恨意,而是源于一个简单得近乎本能的信念:不能让近万名将士和数万名同胞的血白白流淌,在这里记忆早已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寥寥数页,而是他们脚下这片每寸都沾着血的土地本身。
与腾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其他一些城市早已同日本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往来,沈阳日企林立、南京的日式招牌也融入了古城风貌,这种经济上的选择无可厚非,那是它们各自的取舍,也不能把这视为一种错误,可腾冲偏不,有人批评它固步自封、发展缓慢,但它却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倔强,换来了整座城市面对历史的凛然尊严。
故事还远没有画上句号,日本的年轻一代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八十年前那场血海深仇为何还要后人来背负,但腾冲的老人却只是依然在给后辈讲着滇缅公路的故事,“倭冢”上雕像依旧跪着,沉默地面向曾经的牺牲者和所有路过的人。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