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明代护城河,曾是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柱,亦是江南水乡城郭文化的鲜活见证,其从建成到消逝的历程,镌刻着城市发展与历史记忆的交织印记。
明代早期,宜兴城厢护城河正式建成。据史书记载,这条护城河凭借水利屏障作用,让宜兴城实现“城小而固”的防御效果,在漫长岁月中抵御外部风险,守护着城内百姓的生活与城池的安稳,成为见证宜兴历史变迁的重要“物证”。
而在这条护城河的遗存段落中,还留存着与明代宜兴籍宰相周延儒相关的故事——相传他返归故里时,不愿从城门入内,选择“逾墙而过”,并在毗邻如今宜兴文化馆的河段上修建了大虹桥,“虹桥头”这个地名沿用至今。这一历史痕迹,为护城河增添了注脚。
作为江南地区城郭外围的护城河,它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沉淀,与当地水系、生活方式深度融合,是江南水乡城市规划智慧的体现。
宜兴护城河的消亡则是在20世纪中后期。解放后至五十年代末,宜兴县旧城墙被彻底拆除,东大街也改名为解放东路,月城街的城防和关口作用完全丧失,仅成为城市一隅的普通街道。到了2000年7月,仅剩下约300米长的遗存河段也走向了消逝——建设单位依据宜兴市城镇建设规划要求,从城郊取来土方,彻底掩埋了最后的河床。(何小兵)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