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今天我们一口气来讨论三个问题,合肥哪里肥?蚌埠为什么能崛起?安徽省会为什么舍弃了安庆,而改设在合肥?
合肥,这个地名出现的很早,西汉时期就设立了,当时属于九江郡。当时的九江郡管辖范围为今安徽县中部,郡治为寿春。南北朝时期,合肥曾名为汝阴,隋朝开始,又设立庐州,合肥县为庐州首县。
曾有人建议把合肥改回庐州,其实大可不必,合肥的历史可比庐州久远多了。还有人认为合肥不如庐州之名雅致,但站在古人的角度理解,又完全不一样。
主流的观点认为,合肥之名来源于古施水(今南淝河)与肥水(又称淝水,今东淝河)汇合,故称“合肥”。

古人认为,古施水与肥水都发源于鸡鸣山。今合肥市有几处鸡鸣山,此鸡鸣山指的是蜀山区的那座山。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两条河一条北流入淮河,一条南流入巢湖,分别属于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怎么会汇合?
近年来,这两条河已经通过引江济淮工程沟通了。在古代夏季洪水的时候,它们也确实汇合在一起,《水经注.卷三十二.施水》里说:“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水经注.卷九》里又说:“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现在我们可以弄清楚了,合肥之名,并不是因为两个大胖子在一起,而是南淝河和东淝河在此水系相通,故名合肥。
还有朋友要问,既然有东淝河和南淝河,那么有没有西淝河和北淝河?
有的。西淝河和北淝河都发源于河南,在淮河的北面,最后都注入了淮河。
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二个问题,蚌埠之名怎么来的?是因为河蚌吗?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此地盛产河蚌,又因为河蚌能孕育珍珠,所以蚌埠又叫做珠城。
在我能查到的古籍中,最早出现蚌埠地名的是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编写的《成化中都志》。这本书在介绍凤阳县的时候说:“凤阳县,东至临淮县界九洪桥十里,西至怀远县界蚌埠四十里,南至定远县分界岭五十里。”
明万历年间,凤阳知县袁文新在他编写的《凤阳新书》里说:“蚌埠原野平沃,惜无白郑之渠。然人有遗秉,性质勤朴。”

明清时期,蚌埠就是一个集镇。清光绪年间的地图里,把此地标准为“大蚌埠”,感觉是产大河蚌的地方。
蚌埠,为什么能从一个集镇一跃而成为地级市呢?
蚌埠本就是淮河边上的一个大镇,也是重要渡口,太平天国北伐的时候,就和清军在此大战。清朝的时候,凤阳县的主簿驻蚌埠镇,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副县级镇的感觉。清同治年间,还设立了蚌埠独立行政区,直属凤阳府。

让蚌埠迅速崛起南北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的修建。
1911年2月,津浦铁路通车。当时的造桥技术并不发达,火车过大江和大河居然要摆渡,过长江要摆渡,过淮河时则需要在蚌埠加煤炭加水。
按照当时的火车速度和技术条件,肯定有大量的车厢被滞留在渡口。那些滞留车厢里旅客怎么办?只能到镇上投宿,蚌埠一下就繁华起来了。不仅如此,横向的淮河和纵向的铁路在此交汇,蚌埠成为水运和铁路枢纽交通枢纽,想不繁华都难了。
1947年,蚌埠设市,成为安徽省的第一个市。这里要做一个说明,民国的行政区域设置与现在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设市。
蚌埠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火车拉来的城市。
安庆城建于南宋,自那时起到现在,安庆之名都没有变更过。清朝拆分江南省的时候,安庆就是安徽的省城。安徽一词也来源于“安庆”和“徽州”的组合,这两城一南一北,为安徽的主要城市。
安庆的省城地位从清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了民国,两百多年。当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的省会也不得不到处流浪。

为什么建国以后,安徽省的省会定在了合肥?主要有几个因素。
其一,在铁路新起以后,以水运为中心的交通格局被打破,安庆被边缘化,合肥反具有连接皖北和皖南,沟通江淮的陆路交通枢纽的潜力。
其二,合肥位于安徽省的几何中心,而安庆则偏西南,不利于统筹全省。
其三,安徽省的江南和江北之间经济差距较大,江南经济发达,安庆偏南方,把省会定在靠北的位置,有利于辐射和拉动皖北的发展。
其四,历次战争表明,安庆在江畔,太容易守到攻击,且地形不利于防守。合肥的地形在防御上要有利得多,如三国时期的战争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安徽的省会就定在了合肥。
各位读者,您认为哪个城市做安徽的省会好呢?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