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离婚后的第三年,我以为日子能慢慢稳下来,却没料到家庭的拉扯,成了压垮儿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爸爸总以 “为他好” 的名义远程管控,电话里三句不离 “成绩怎么又掉了”“别人都在进步就你偷懒”;
孩子姥姥更不省心,我教儿子整理书包,她插一句 “孩子还小别逼他”,我让儿子按时写作业,她又护着 “先吃点零食再写也不迟”。
原本稳居班级前十的儿子,连着三次月考滑到二十名开外。
第一次退步时,他红着眼圈说 “下次一定赶回来”;
第二次掉名次,他开始躲在房间里不出来;
到了第三次,他彻底绷不住了!
那天晚上我催他改错题,他突然把作业本摔在地上,嘶吼着 “烦死了!你们都别管我!”,手指着我的时候,眼里满是我从没见过的戾气。
更吓人的是他的暴躁越来越失控:看到同桌的错题本上红勾比自己多,他能把笔掰断;写作业时思路卡壳,他会扯着自己的头发哭,甚至把课本撕成碎片。
我慌了,想着 “治治他的坏毛病”,先是定了 “每天只能玩 1 小时手机” 的规矩,发现他偷偷藏手机后,直接断了家里的网。
可我没料到,这成了他退学的导火索。
第二天早上,无论我怎么叫,他都蜷缩在被子里说 “我不去上学了”。
全家瞬间乱成一锅粥:孩子爸爸远程骂他 “没出息”,姥姥一边抹眼泪一边怨我 “逼太紧”。
我又气又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讲得嘴都干了,他却铁了心不肯跨出家门。
最后没办法,只能给孩子办了休学。
休学的一年里,儿子彻底变了个人。
白天蒙头大睡,晚上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眼睛恨不得粘在屏幕上;吃饭要我端到床头,上厕所都把手机揣兜里。
只要我提 “上学”“手机” 这两个词,他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要么摔东西,要么跟我冷战好几天,家里的空气每天都绷得紧紧的。
02
孩子不是 “偷懒”,是在 “求救”
看着儿子日渐颓废,我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买了十几本教育类书籍,每天对着书里的方法照葫芦画瓢;找了好几个教育专家咨询,有的说 “孩子压力太大,得让他放松”,有的说 “你对孩子期望太高,得降低要求”。
可我试着带他去旅游、不再提成绩,他还是老样子,甚至变本加厉地熬夜。
直到我找到妈心理的心理咨询师,才终于撕开了问题的真相 ——
孩子不是 “自我放纵”,而是在用极端的方式 “自救”。
白天意味着什么?是家人的期待、同学的比较、学业的压力。
对儿子来说,白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醒他 “你曾经很优秀,现在却很差劲”。
所以他宁愿躲在黑夜里,用睡眠和手机隔绝外界,也不想面对那些让他窒息的期待。
手机里的短视频会给他即时的快乐,游戏里的胜利能让他找回一点自信,这些都是现实里给不了的。
他不是不知道熬夜伤身体、玩手机耽误事,只是比起那些,他更怕面对 “自己没用” 的挫败感。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一场没停过的 “权利斗争”:
从爸爸的远程管控,到姥姥的过度溺爱,再到我之前的 “强压管教”,我们都在 “替孩子做决定”,却没人问过他 “你想要什么”。
当他没办法用正常的方式反抗时,只能用 “不上学”“沉迷手机” 来夺回属于自己的 “权利”。
心理咨询师说:“对付这种‘权利斗争’,不用急着‘解决问题’,只要用好一个‘熬’字。
熬到孩子愿意敞开心扉,熬到自己能稳住情绪,时间会帮你抚平矛盾。”
这句话,成了我后来改变的底气。
熬住情绪,熬出习惯,熬出转机
1、“熬” 情绪:先稳住自己,再温暖孩子
以前的我,看到儿子摔东西会忍不住发火,听到他说 “不想上学” 会急得掉眼泪,可越急,孩子越抗拒。
后来我学着 “熬情绪”:每次想发火前,先躲进厨房深呼吸,告诉自己 “别慌,先等他冷静,也等自己冷静”。
我开始试着做孩子的 “情绪容器”:
他哭的时候,不再说 “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而是递一张纸巾,坐在他身边陪着,偶尔说一句 “妈妈知道你难受,哭出来会好点”;
他发脾气摔东西时,不再跟他对着吵,而是等他平静后,拿着扫帚说 “我们一起把这里收拾干净吧”。
姥姥还是会念叨 “家和万事兴,别让孩子哭”,我不再跟她争辩,而是用行动向她分清界限。
有次儿子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哭了半小时,我没劝,就坐在旁边陪他,等他哭完,主动跟我说 “妈妈,我想再试试”。
那天晚上,姥姥没再念叨,反而给孩子煮了碗他爱吃的面条。
我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次想对孩子用 “管教方法” 前,先问自己 “我是想控制他,还是想跟他连接”。
如果答案是 “控制”,就立马停下 —— 比起 “纠正” 孩子,“不破坏亲子关系” 更重要。
就这样熬了不到一个月,变化悄悄来了:儿子会主动到客厅看电视,路过厨房时会问 “妈妈,今天做什么好吃的”,甚至会跟我吐槽 “今天刷到一个很搞笑的视频”。
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了。
2、“熬” 习惯:不逼不催,慢慢来
解决了情绪问题,接下来是儿子昼夜颠倒的习惯。我没急着让他 “立马早睡早起”,因为我知道,习惯的养成不是 “一蹴而就”,而是 “慢慢熬”。
第一步,先 “共情” 再 “提要求”。
我拿着一杯热牛奶走进他房间,坐在床边说 “妈妈知道熬夜玩手机很过瘾,但你最近脸色不太好,妈妈有点担心你的身体”。
他没说话,但把牛奶喝了,那天晚上,他比平时早了半小时放下手机。
第二步,跟孩子 “一起定规则”。
我跟他说 “我们商量个事吧,白天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要按时吃三餐,晚上 12 点把手机放客厅,好不好?” 他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刚开始的几天,他会忘了把手机放客厅,我没骂他,只是提醒 “记得哦,我们说好的”,慢慢的,他养成了 12 点放手机的习惯。
第三步,“多肯定,少指责”。
有次他晚上 11 点半就把手机放客厅了,我特意跟他说 “今天比昨天早了半小时,进步很大嘛”;偶尔他熬夜了,我也不骂他,只是说 “昨天是不是睡得有点晚?今天白天要不要补个觉?”。
比起 “你怎么又熬夜了”,“温柔的提醒” 更能让他愿意改变。
就这样熬了一年,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儿子突然跟我说 “妈妈,我想回学校了”。
我当时眼泪差点掉下来,却没表现得太激动,只是说 “好啊,那我们一起准备开学要用的东西吧”。
我知道,比起 “催促”,“信任” 更能给孩子力量 —— 我相信他能处理好上学的事,他才会相信自己。
开学那天,他自己背着书包走出家门,没有装病,没有闹情绪。
放学回来时,他跟我说 “今天老师夸我作业写得认真”,眼里闪着我很久没见过的光。
如今儿子复学已经半年,成绩虽然还没回到以前的水平,但他不再抗拒上学,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会主动跟我聊学校的事。
回望这两年,我终于明白:“熬” 不是 “摆烂”,不是 “不管不问”,而是 “不急于求成”,是 “用自己的稳定,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成长”。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