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远人的冬日食谱里,总有一道小吃自带 “烟火气”—— 那就是刀切糍!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却是用米浆蒸出来的 “软乎乎宝藏”,切成长条裹上酱料,一口下去又 Q 又弹,连汤汁都能嗦得干干净净。不管是当早餐、午餐,还是天冷时垫垫肚子,吃一碗浑身都暖和。今天就把这道清远特色小吃的家常做法教给大家,从磨米浆到调酱料,每个步骤都讲得明明白白,新手也能一次成功!
做刀切糍,选对米是关键!老清远都用本地晚造粘米,这种米比早造米更有韧性,淀粉含量高,蒸出来的糍条才会 Q 弹不粘牙。要是买不到晚造粘米,用普通粘米也能凑活,但千万别用糯米 —— 糯米太糯,蒸出来会软塌塌的,没那股嚼劲。
除了米,“蒸” 的火候也很重要。传统刀切糍是用大铁锅蒸,锅底烧柴火,蒸汽足还带着烟火香,现在在家用蒸锅也能做,只要控制好时间,口感差不了多少。另外,酱料是点睛之笔,清远人最爱用猪油渣、虾米、冬菇做配料,再淋上生抽、蚝油调的酱汁,鲜得能掉眉毛!
晚造粘米 500 克(提前浸泡 6-8 小时,泡到用手能捏碎米粒)、清水 200 毫升(磨米浆用);配料:猪油渣 50 克(切小块)、干虾米 30 克(提前泡软)、干冬菇 3 朵(泡软切条)、葱花少许;调料:生抽 2 勺、蚝油 1 勺、盐少许、白糖 1 小勺、清水 50 毫升(调酱汁用)。
把泡好的粘米放进破壁机,加 200 毫升清水,打成细腻的米浆(打得越细越好,口感更顺滑)。然后找一块纱布,把米浆倒进去,过滤掉里面的粗渣 —— 这步别偷懒,滤过的米浆蒸出来更细腻,没粗渣吃着不硌牙。滤好的米浆静置 10 分钟,让淀粉沉淀一下。
准备一个长方形蒸盘(约 20 厘米 ×30 厘米),在盘底刷一层薄油(防粘),把静置好的米浆倒进去,轻轻晃匀,让米浆平铺在盘里(厚度约 1 厘米,太厚蒸不熟,太薄容易碎)。
蒸锅加水烧开,把蒸盘放进蒸锅,中火蒸 15 分钟 —— 蒸到米浆变成半透明的白色,用筷子戳一下,表面不粘筷子就熟了。蒸好后把蒸盘取出来,放凉 5 分钟(放凉后更容易切)。
等米浆凉到不烫手,用刀沿着蒸盘边缘划一圈,把糍片完整取出来,然后切成 1 厘米宽、10 厘米长的长条(切的时候刀要快,慢慢切才不会粘刀)。切好的糍条放进盘子里,撒少许干淀粉(防粘在一起),备用。
热锅放少许油,下猪油渣翻炒,炒到猪油渣金黄酥脆(大概 2 分钟),再放虾米和冬菇条,继续炒 1 分钟,爆出香味。接着加 2 勺生抽、1 勺蚝油、少许盐、1 小勺白糖,翻炒均匀,再倒 50 毫升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2 分钟,把酱汁熬得稍微浓稠一点,关火备用。
锅里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放进切好的糍条,煮 2 分钟(煮到糍条浮起来就熟了)。捞出来沥干水分,放进炒好的配料锅里,开小火翻炒 1 分钟,让每根糍条都裹上酱汁。
把裹满酱汁的刀切糍盛进盘子里,撒上少许葱花,一道香气扑鼻的清远刀切糍就做好了!趁热吃,Q 弹的糍条裹着鲜美的酱汁,还有酥脆的猪油渣和鲜美的虾米,一口下去超满足!
吃刀切糍一定要 “趁热吃”!刚做好的糍条又 Q 又弹,凉了会变硬,口感差很多。要是喜欢更浓郁的味道,可以在酱汁里加一勺辣椒酱,或者淋上少许香油,鲜辣开胃,冬天吃更过瘾。
另外,刀切糍还能搭配其他配料 —— 比如加几片生菜、一个煎蛋,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或者煮的时候加少许青菜,变成 “刀切糍汤面”,清淡又暖胃。剩下的刀切糍可以放进冰箱冷藏,第二天加热时加少许清水,蒸 2 分钟就能恢复 Q 弹口感。

在清远,刀切糍可不是普通小吃,而是冬日里的 “家常记忆”。以前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泡米、磨浆蒸刀切糍,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着暖乎乎的糍条,聊着家常,浑身都暖和。尤其是农村里,要是有客人来,主人家总会蒸一盘刀切糍,再炒上几个配菜,既实在又暖心。
现在虽然超市里能买到现成的米粉、面条,但清远人还是喜欢自己做刀切糍 —— 因为这玩意儿不仅好吃,还带着家的味道。每到冬天,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也会支起蒸锅,飘出阵阵米香,路过的人总会停下脚步,买一碗趁热吃,感受这份冬日里的 “烟火气”。
趁着天冷,大家不妨试试做这道清远刀切糍,蒸一碗软乎乎、香喷喷的糍条,搭配自己喜欢的酱料,吃一口暖到心里。要是你有更好的配料搭配,欢迎分享出来,一起把这道冬日暖心小吃做得更美味!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