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爸本来只是胃口差,喝了点中药调理,怎么就进了ICU?”电话那头,家属语气急促,带着明显的不安。
原来,65岁的张大爷一向信奉“是药三分毒、西药伤身”,夏季天气燥热,他听信朋友介绍,连续服用了几副“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的中药汤剂,本想着排排湿、补补气,结果短短几天便突发肝区剧痛、黄疸,最终被诊断为药物性肝衰竭,病情一度危及生命。
医生说:“如果早一点了解中药的这些夏季使用禁忌,或许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避免。”
01
中药虽好,夏季服用要避开这3个“雷区”
雷区一:夏天湿热,易加重中药“肝毒性”反应
中医讲“春生夏长”,夏天本就是阳气最盛、湿热最重的季节。人在夏季,肝脏代谢负担加重,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人群,肝功能原本就较弱。
一些常用于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中药如黄连、黄芩、大黄、龙胆草等,都含有一定的“肝毒性”成分,一旦长期大量服用,可能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警惕信号:
疲乏、恶心、食欲下降
右上腹不适或隐痛
尿色加深(茶色)、眼黄、皮肤黄疸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请立即停药并就医,不要自行“熬过去”!
医生提醒:
中药的“性味归经”虽强调个体化调理,但也需要结合季节、体质、病情综合判断,尤其夏季,一些“攻伐性”中药更容易诱发肝损伤。
雷区二:中药+西药混服?小心“药物互搏”
不少人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却忽视了两者之间可能的代谢冲突。
比如:
保肝的中成药(如茵陈蒿汤)+降压药
清热解毒中药+他汀类降脂药
消炎中药+抗生素
这些药物可能会在肝脏同一酶系代谢,导致肝脏“超负荷运转”,增加肝酶升高、转氨酶异常,甚至导致急性肝损伤。
医生建议:
无论服用的是中药汤剂、丸剂、颗粒,还是中成药,都要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雷区三:盲目“养生煲汤”=慢性中毒?
夏季是很多家庭“煲汤养生”的高峰期,不少人喜欢在汤里加入诸如当归、党参、附子、何首乌等中药材,号称“补气养血、祛湿健脾”。
但这些药材虽然“看起来无害”,其中不少都有潜在肝毒性,特别是未经炮制或使用不当时,更容易造成慢性蓄积性肝损伤。
例如:
生何首乌:未经过炮制处理,肝毒性极强,已被多次报道与肝衰竭有关。
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毒性成分,必须严格控制剂量、煎煮时间。
虫草类成分:可能与免疫系统冲突,长期高剂量使用风险大。
中医师提醒:
汤药虽温和,但也需“辨证施膳”。不要盲目以为“天然的就是安全的”,使用药食同源药材也需有专业指导。
02
为何中药肝损事件屡见不鲜?三大用药误区不容忽视
误区一:“中药无副作用”?错!
很多人觉得中药是“草本的”、“天然的”,所以就可以长期、大量、随便喝。
事实上,中药的有效成分往往复杂而强烈,某些药材的毒副作用被严重低估。例如,2007-2020年中国国家药监局通报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中药比例高达近三成!
误区二:网络“秘方”、路边“神药”信不得!
不少老年人喜欢尝试“偏方”“神秘中医祖传药”,甚至从微信群、地摊购入“保肝茶”、“排湿包”,但来源不明、成分复杂,极易诱发中毒。
医生指出: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如果未经专业医生辨证施方,就可能变成“乱炮轰”,对身体反而是极大负担。
误区三:“喝汤”当成“饮料”,剂量难控制
中药汤剂往往没有像西药那样明确的“剂量单位”,导致很多人每天几碗当茶喝,殊不知,这样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超过安全范围。
03
科学服中药,夏季“护肝三招”要记牢
✅ 1. 服药前后,监测肝功能
喝中药前:做一次肝功能检查
服用中药期间:每1-3个月复查一次
若出现疲劳、黄疸、茶色尿:立即停药并就诊
✅ 2. 饮食清淡,少油重口,减少肝脏负担
少吃高脂、高蛋白、重口味食物
多喝水、增加抗氧化食物摄入,如西红柿、绿叶蔬菜、蓝莓等
避免酗酒、熬夜等“伤肝行为”
✅ 3. 中药饮用,要“辨体、辨证、辨时”
夏季阳热偏盛,脾胃易虚,慎用大热大补之药
不擅自搭配中药材煲汤
推荐调养类茶饮如“菊花薄荷茶”“薏仁荷叶茶”,清热祛湿、调和五脏
张主任提醒:
“中药是中华医学的瑰宝,但不是万能仙丹。尤其夏季,人体代谢负担本身就重,再加上误服、过量、混服中药,很容易让‘养生’变‘伤身’。”
转发提醒亲友:中药虽好,夏天也要讲究“安全喝”!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文中使用人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